这几天我和女儿相处的甚好,不知道是因为我那天晚上和她的聊天起到了情感融合的作用,还是因为恰巧我们母女就应该在此阶段母慈子孝。
已经连续两个周末都没有回去了,我们俩这样的亲密的相处平时也的确不多见。
这两周的周末两天都是我们两个人在同一张床上共同睡到自然醒,没有爸爸叮嘱她学习,我自然还是本持着我的佛系老母风范对她的期末考复习“放任自流”,因为即使我管又能怎么管?一是我无法辅导复习,二是即使我有心去协助,人家也不会用我,我索性就佛手佛心了。
《妈,这是我的人生》这本书看完了,书的最后从女儿的视角,她阐述了鸡娃这些年给她带来的很多很多好处,比如专注力、学习力、规划能力以及这些年形成的行为习惯对她以后走入工作起到的影响都是深远的,作者并没有用直白的语言否定鸡娃教育,也没有用肯定的语言认同鸡娃教育,但是从目前的视角,却看到了一个母亲的深深自责和对鸡娃教育的懊悔,有很多的反思和经验总结呈现给读者,和众多“鸡汤文”保持着基本的文风---“孩子应该有自己的童年、有属于自己的快乐,家长盲目的鸡娃只会让孩子错失很多学习以外的机会和选择”。
但是站在我的立场,身为一个读者从头到尾看下来,我仍然认为作者今天的成绩以及生活上的愉悦感离不开鸡娃教育,当然最难以置信的是作者患上了抑郁症,甚至有了轻生的症状,我想母亲之所以这样的感思也一定是源于对女儿抑郁症这样的事后恐慌吧,如果女儿远在海外真的失去了生命,母亲一定是不会原谅自己的,也就可以理解做为一个母亲当下的对鸡娃教育的一些“忏悔”。
虽然不是所有被鸡娃教育下的孩子都会抑郁,但是这种可能性必然概率是有的,甚至在这些年发生学生轻生的现象也不少。看到很多的人会去说现在孩子的抗压能力太差,其实不同的社会环境下会塑造出了不一样的一群人,而当下的社会环境的这些孩子们,她们所承受的其实不只是学习成绩的好与坏,还包括学校里群体的攀比、老师的区别对待以及父母的各种期待下的语言碾压。
我对女儿说:“人的青春就那么几年,妈妈希望你的青春的美好时光是饱满丰富的,不单单只有学习这一件事儿,还希望你可以有很多的业余爱好去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即使你能考上北大清华,妈妈也不希望你去这两所学校,妈妈不希望你的大学时光继续卷着,我希望你可以放松一些,甚至可以好好的去谈一场铭记一生的恋爱,在大学期间就可以游览祖国的大好山河,假期和自己喜欢的朋友去旅游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是在学校里一定认真的做一名合格的学生。”
我爱我的孩子,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未来的生活是幸福快乐的,但是更多的父母却给幸福快乐生活披上了一层华丽的外衣----一所好大学、一份好工作。“好”这个字到底如何来诠释呢?在英语里有good、better 、the better ......,所以好有一个标准么?到底好到什么程度?只有把这个标准设定在期望的范围内,不去做比较级,我们的孩子才能真的幸福快乐。
我也曾经想过,如果我的孩子非常的叛逆,不好好学习、不听老师的话、厌学我该怎么办?真心话,我一定无助、我一定也很难过、我也一定无所适从、我也一定会痛苦万分,但是我想我不会去用语言和行为去和孩子抗衡,既然事已至此了,如果真的无法做到让孩子重返课堂,那就和孩子和解、和自己和解吧,怎样过还不是一生呢?身为父母的我们把他们带到这个世界,有一份责任和义务把最好的东西给他们、把道理告诉她们,但是我们却无法做到让她们去按照我们的意愿去完成自己的人生,所以何不把未来放手交给自己的孩子,我们就在孩子的背后远远的带领,托举她们走出困境,彼此和解共同走出相同的困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