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蛮夷之国实现了中国“三代”的理想 1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中国读书人心目中就高悬起一个政治理想,叫"三代之治"。历代儒生都梦想着回到三代,他们认为,三代治是天下为公,而秦之后却变成了天下为私。
那么,如何回到三代之治,或者吸取三代之治的有效因素改善政治治理呢?
朱熹、王阳明等人是从心性角度出发来讨论这个问题,他们的主张是改造人心。也就是说,不改变政治结构,只需除去人的私心,让人回复"光明的本心",一切迎刃而解。
这显然只是一种延续了几千年的政治童话,并无新意。到了明末清初,天地巨变,沧海横流,体量巨大的明帝国的又一次迅速崩溃,让一些知识分子对大一统郡县制的弱点进行了更有深度的思考。
比如顾炎武就认为,要把三代之治中的地方自治因素引入郡县制中,以防皇帝过度集权。要下放权力,把地方治理的权力归于地方,不仅要分权到县令一级,还要在一县之内继续分权,一直分到乡里保甲。
而黄宗羲则提出了以"宰相"制来制约君主权力,以"学校"制来制约行政权力,以"方镇"制来制约中央权力的政治制度构想。这也是以"三代之治"济秦治之失的思路。
不过,明眼的人一眼就能看出,顾炎武和黄宗羲的思路在已经刚性化的传统社会结构下也没有什么可操作性。因此,按照中国历史的逻辑,国人唯一的现实选择,是只能继续忍受秦制,要回到三代,似乎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梦。
但是到了晚清,中国的读书人惊讶地发现,"三代之治"居然可以真的实现,只不过不在中国,而在"蛮夷"之国。
最早提出这个观点的是福建巡抚徐继畲,第一次鸦片战争刚刚结束,他就致力于研究中国之外的世界。虽然没到过西方,但是凭借读到的翻译材料,他得出一个判断:美国实行的选举制度,符合三代的政治伦理。林肯说的民有、民治、民享,近乎中国的三代之治。因此在他看来,这个国家真是人类的奇迹——美国这个国家,联合众州成为一国,幅员和中国一样辽阔,却没有像一般国家那样设立国王进行治理,而是把权力交给民众代表组成的议会,创立古今未有的新局面,真是一件奇事!
晚清中国第一个驻欧大使郭嵩焘到了欧洲以后,也认为欧洲所行的是中国三代之治。现在的欧洲,如同中国的三代时期的文明时代,而由欧洲看中国,中国倒成了没有文化的蛮夷了。
这些观点,并非徐继畲和郭嵩寿等个别人的看法,而是晚清相当一部分人比如曾纪泽、马建忠、郑观应、张树声、薛福成、康有为、谭嗣同等人的共识。他们认为,西方的力量不只"船坚炮利",更主要的是通过政治创新实现了中国人的"三代"理想。
那么,三代之治具体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这些中国读书人说西方的制度接近中国的三代之治呢?我们下一次再读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