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节我们读到西方的医院和学校最让中国官员震惊的,他们觉得那是最接近中国三代之治的地方。
除此之外,监狱也令中国官员大开了眼界。因为传统中国社会中最不人道的表现,除了太监、小脚,可能就是监狱制度了。监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人间地狱,面积狭小,见不到阳光。而且有的监狱。人在里面站不直也躺不下,犯人们希望快点死掉,别再这样活受罪。
然而,据说这种监狱是秦代之后才有的,中国三代时期的监狱本来不是这样的。
根据《周礼》的记载,周代监狱制度的核心不是惩罚,而是促使罪犯悔过自新,并最终重返社会。三代时期对监狱制度非常重视,因为这个制度处理好了,可以聚拢人心,导致社会和气。处理不好,将导致戾气外溢。所以三代为什么得人心,只是因为以仁爱为本,不喜欢杀人。秦为什么会亡,就是因为滥用严刑峻法,把大量的人送进监狱。
因此,中国外交官参观西方监狱,往往感慨,西方的监狱制度,正符合中国三代的原则。
这其中还有一个小故事。有一次,英国方面发出邀请,邀刘锡鸿去参观监狱,刘锡鸿机智地拒绝了,他心想,英国方面肯定是事先做好了布置,面子工程,去了也看不到真东西。于是有一天他搞了个突然袭击,没有预约,直接跑到监狱去访问,结果大吃一惊。
因为英国监狱很卫生,每一间都能见到阳光,还有暖气。对待囚犯很人道,犯人有肉吃,可以洗澡,家属可以探监。而且在监狱中可以学到雕镂绘画等技巧。这与清朝当时的监狱比起来,真是天壤之别。
文章写到这儿,作者特意给了我们一个提醒——
晚清那一代读书人对西方的观察是不全面的,他们对西方列强的描述过于理想化,对西方文化的一些负面因素关注得不够多。
这主要是由于当时中西文明发展阶段不同,反差过大,乍一接触西方文化,他们被这种过于巨大的差距震撼到了,头晕目眩之下,只注意到了其中光明的部分,没有看到或者忽略了黑暗的一面。事实上,西方到今天也没有达到儒家描述的"三代"那样的理想状态。
另外,晚清中国知识分子把西方理想化的部分动机,和伏尔泰们当初把中国理想化、在欧洲掀起"中国热"的动机,也有类似之处,那就是借他处之长,来攻此地之短。他们在内心深处也许并不是百分之百地相信异邦文化如此完美,他们最终的目的,还是希望以此来触动自己的同胞,推动自己的父母之邦变得更好。
作者这个提醒是很中肯、很冷静、很贴合实际的,那时的蛮夷之国实现了中国“三代”的理想,做梦吧?到今天他们也没能够实现呢。读史,我们必须要坚持客观的态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