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沐丞老师的《毕业五年,拼什么成为5%的人》。
幸会这本书的时机虽略晚,但幸好还不算太晚。
此时我已工作7年,还在成为那5%的路上。沐丞老师的这本书围绕着时间管理、自律习惯、技能发展、职业规划、个人影响力和人际关系几个方面展开,大部分是“跟自己死磕”,这跟我这个爱跟自己较劲儿的人八字很合。
你真的会高效利用时间吗?
也许是因为现代人的生活太过丰富,可忙的事情太多,我们的时间总是轻而易举地就被分割成碎片。于是有人提出一个好建议——利用好碎片时间。紧接着,陷阱又来了。明明是可以集中一整块时间干完的事儿,偏偏被“利用好碎片时间” 这个观念作祟,该做的没做,倒是做了一堆别的没用的。
不会利用时间,这个问题最容易出现在职场新人身上。因为职场新人往往还没有建立起良好的职业思维,认识不到工作时间节点的重要性,认识不到省出来的时间可以做更多有意义,能提升自己的事。
最佩服自律的人
从前,我以为自律就是“坚持在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比如沐丞老师提到的坚持跑步锻炼的那些人。但是后来,我发现这种自律有时属于“假勤奋”,没有追求的结果,只是在保持动作而已。
后来,我觉得自律其实就是一种自我管理,不一定非要有固定的“打卡”形式。
微信朋友圈里一度很风靡各种读书打卡,互相点赞好不热闹,真正能坚持或者真的通过几天的打卡学到实用东西的人真的少之又少。而我的程序猿先生,无论是每天上下班的地铁上,下班回家饭后的一丁点空闲时间还是睡前那宝贵的没有孩子打扰的那点安静时间里都必定会看各类技术文章或技术讲解视频,但他从不发什么打卡,甚至连朋友圈都懒得看。学习已经成为他身上一种内在的自我管理,跟穿衣吃饭一样不可或缺。
今天你学习技能了吗?
沐丞老师说“技多不压身”,这话放在职场中真是再合适不过了。刚毕业的同学们可能还带着学生思维,没有老师和考试逼着就没有主动的学习。可是,职场没有正儿八经逼着你进步的考试,你只有自己主动地去学才能让自己丰富起来。
仅是“学”这个动作还不够,你还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同行业顶尖的人才有什么样值得你学习的技能?你的技能是专业型但发展会越来越受限的,还是复合型多个岗位适用的?有没有什么技能是岗位要求但是你的同事不会,而你恰巧可以掌握的?
要让自己职场占领C位,没两把刷子可不行。
职业规划你得趁早有
不见得光鲜亮丽的工作就一定适合自己,职业规划就是要搞清楚自己喜欢做什么,做什么能做好,最好能做到什么程度。
我自己最近在换工作,也私底下跟一些同事朋友做了交流。我发现大部分人“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但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简单,已经接触或者做过的工作能够判别自己喜不喜欢,但人的时间和阅历有限,大部分工作岗位和内容我们没有机会去深入了解,因而不知道会不会喜欢。
要想搞清楚自己到底喜欢做什么就必须多一些职业触角。本职工作上,不要抗拒接不熟悉的新工作任务,新的挑战也许会为你带来新的职业发展可能;本职工作之外的交流、培训、兼职以及个人观察等也能拓展自己对其他行业和岗位的认识。接触的面广了自然就会对各类职业有更深入的认识,这有助于改进自己的职业规划。
存在感即是影响力
职场上有那么一小部分人总想掩盖自己的才华,因为担心一旦公开了自己的技能就意味着更多更难的工作任务。工资不涨,其他甭想,这被称之为“给多少钱办多少事”。
但,这个观念真是大错特错。
这个时代发展太快,默默无闻做事的人总容易被别人的风头盖过。在职场中,我们不仅要工作还要刷出工作的“存在感”。工作上的存在感,就是别人对你的认可。你越优秀,你的职场“存在感”就越强,领导同事对你越是重视,你的影响力越大,发展前景也越好。
搞定人就能搞定事儿
工作中的人际关系说白了就是你能搞定人,这很重要,因为往往搞定了人才能搞定事儿。那么如何才能搞定人呢?我的观点和沐丞老师是一致的,有几点比较重要。
首先,你得学会拒绝,自己的任务完成好才是本职工作。其次,你得是个积极的人,积极工作的人总会给人留下良好的职业印象。印象好了,与人互动也往往有较好的结果。再次,远离索取型人格,不要什么事都指望一问别人就有答案。同时,又要懂得付出,要有“成品思维”,交出去的工作成果尽量少给别人添麻烦。做到这几点,保证同事都喜欢你。
——————————————我是分割线———————————————
这本书里阐述的观点不是只对毕业五年的人有用,也不是只对想成为5%的那些人有用,而是受用一生的职场真理。书里的每一字一句都写的很真诚,每一个观点都辅以身边的人和事加以佐证,没有哗众取宠的所谓“金句”,就是在认认真真地教你职场中应该趁早明白的那些道理,读完获益良多。
幸会这本书的时机虽略晚,但幸好还不算太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