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身体的年纪,上午的第四节课还没有下课,就会饿得不行,眼巴巴地盯着时间。等到快下课时,老师在讲,同学们桌子上的书、笔记本、笔等全部整理完成,放入抽屉,大家靠门方向的右脚却已伸出桌外,随时起身、百米冲刺,奔向食堂……。
![](https://img.haomeiwen.com/i21581273/bf020eb0c3aa00fa.jpg)
当年追求一种铝制饭盒。长方形造型,有盖。调羹放在里面,走起路来晃得咔咔作响,更是增添了几分饥饿感。
食堂的饭菜,不经饿,洗饭盒的时候,又特别难。铝制饭盒有一层黑色氧化层,用开水都很难洗干净。后来得知,大师傅炒菜,是“少油下锅,起锅浇油”的办法。怪不得吃着油少,看着油多。油脂都在蔬菜的表面,像是“面子工程”,难怪难洗。
每当周三的中午,是学校食堂的大日子。中午的红烧肉让人眼馋。有些同学,等不及下课。翘课去食堂,就是要买上红烧肉,一解馋虫才肯罢休。
红烧肉每份三毛,再加上五分钱的青菜,打上半斤饭。有的同学觉得不过瘾,会吃上两份,打两份饭。有个同学吃过一斤六两饭,太撑。同学们吃得打着饱嗝,往寝室走去,满满的幸福感。
食堂是用木甑子蒸饭,早米饭料多,便宜。用饭兜子计量。师傅一手拿着木勺,一手拿着饭兜子,不管是二两,还是半斤,饭兜子始终都不调换。人为因素,个人好恶,全凭感觉。饭兜子里面是空是实,我们也不清楚。打到饭盒才感觉少了,只得忍气吞声,狠狠地瞪了一眼,算是表达不满。
脾气大点的同学,忍受了几天之后,实在忍不下去,终于发作。拿起饭盒,往师傅身上砸去。从而引起一场斗殴。学生们也是心齐,纷纷指责师傅的不是,学校也感觉众怒难犯,批评几句了事。
有一次周末,来到在医院食堂上班的表哥处看他。他问吃过饭没有,看到我摇头就端过一个钢精锅子,送到我的面前。一看是半锅子的红烧肉,我疑惑地看着他。表哥说:吃吧。那是我吃的最多的一次红烧肉。
不知什么时候,食堂的红烧鱼有一股煤油味。打听了一下,说是青山湖的鱼,那个时候,污染开始了。
1978年底,中越边境紧张。用班费订了一份《参考消息》。那是我们抢着看的报纸。
那个时代的信息不像现在有互联网,仅靠广播、电视和报纸获取。早期的《参考消息》仅有八个版面,这是一份针对知识阶层的报纸。涉及到边境的事情,我们会一字不拉地观看,议论。
1979年2月17日,举世瞩目对越自卫反击战开始了。我们刚刚返校不久。到3月16日战争结束。同学们一直在关注战争的态势。
年底,一场群众参与的歌曲评选,挑动了我们的神经。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组织全国听众对七十年代创作的歌曲进行评选,选出了“十五首听众喜爱的歌曲”。评选从1979年12月23日开始,电台节目里连续播出歌曲评选消息,公布投票时间为1980年1月3日到1月24日。评选方式以邮寄信件填写歌名的方式进行。班里的同学都参与到评选中。当评选活动结束后,我们人手一份入选歌曲的“歌片”。“歌片”,就是刊载歌曲词曲的彩色折叠页,带塑料膜,售价2角一份。
![](https://img.haomeiwen.com/i21581273/20eb19621198a216.jpg)
我们几乎天天哼唱这些歌曲,广播电台也天天播放。其流行程度超过现在任何一首当红的流行歌曲。若干年后,每当要卡拉OK时,总是会挑选曾经红遍大江南北“十五首听众喜爱的歌曲”,因为这些歌曲特别熟悉,也很怀旧。
为了备忘,把十五首歌曲录于后:《祝酒歌》《妹妹找哥泪花流》《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再见吧,妈妈》《泉水叮咚响》《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心上人啊,快给我力量》《大海一样的深情》《青春啊青春》《洁白的羽毛寄深情》《太阳岛上》《绒花》《我们的明天比蜜甜》《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永远和你在一道》。
二十年后,同学们踏着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中的节拍,唱着“再过二十年,我们重相会”来到福建。可惜家庭突遭变故,没能参加集会,是为终身遗憾。
第十三章 命运转折 :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