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微信公众号,关于如何让孩子更好的文章铺天盖地。所见之处,这篇告诉你如何快速教会孩子阅读,爱上英语,喜欢弹琴画画;那篇在循循善诱地告诉地如何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还有的警告家长孩子小学前要做哪些准备,中学生哪个课程更能提高分。
看起来每个阶段的孩子都有学习任务,幼儿要怎么更好的玩,培养兴趣;小学要怎么更好的培养习惯,如何深入爱好某个技能;中学生大概就是如何取得高分,顺利中考高考。在细看一下,又感觉好像每个年龄的孩子都被写上了标签。围绕孩子如何学的公众号铺天盖地,简直连一块清净的地方都没有。
而关于大学之后的文章却鲜有提及。一个大学生或者一个成人该怎么做,该如何学习,需要上哪些课程,需要读哪些书,也有,但是都与成功学有关。
也就是整个社会都关注如何更好,即如何成为更好的孩子,更好的家长,更成功的男人和女人。
现在的问题是,更好的标准是什么?
一个学习不好但是人际关系不错的孩子基本上不太被认可,一个有自己的思想但是没有钱的成人基本上不太被看得起。我们对“更好”的标准有个约定俗成的及格线:身心健康,成绩尚可,考取好学校;功成名就,名利双收。而这些也都是基本线,因为对很多人来说,“更好”没有顶峰。成绩第一了只是在这个学校第一而已,有钱了还没有成为世界首富。成为世界首富了,又不是世界最快乐幸福的人。
是啊,什么是最幸福快乐的呢?幸福快乐有标准吗?
在咨询里,有的学生对我说她考好了却总觉得自己考得还不够好,得意高兴的时候总是瞬间会低落起来,因为担心害怕。担心害怕这些只是昙花一现。我告诉她,可能你内心里总是评价自己不够好,需要拼命努力。她不认可。不是我评价自己不好,难道我想着自己倒霉,考不好吗?我也想自己好啊。事实上我本就是这个样子,就是时好时坏,就是不够好。所以我才觉得自己不够好。在她眼里,是因为先有表现,才有评价。真的是这样吗?
这个学生的思维是,成绩好,自己才是好的。听话自己才是好的。如果考不好,整个人都是不值一提的,没有价值的。
写到这一句心里凉飕飕的,沉重的叹息了一声。一个的价值,一个人的幸福,已经被定义成为有没有考上好的大学,有没有体面的工作,有没有更多的钱。这些物化的标准。
这些是谁教给孩子的呢?又是谁灌输给家长们的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