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题目乍一看起来很奇怪。最近在看一些书,小说文学杂志以及专业类的东西,也开始尝试着写读书笔记,作者的原文写在上面,下面括号里写自己的疑问和想法。因为觉得读书只是单方面的输入,效果微乎其微,更重要的是自己要学会消化和吸收,尝试着表达。有时候输出甚至比输入更重要,就像学校里的学习是输入,那么考试就是输出和效果的测试,输入更像是一个过程,输出是结果的一小部分,所以有了今天的这些字,或者说想法。
其实输出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按照我自己来说,用文字的表达恰巧是最合适的。平日里话少,多数是胡乱的想或者和自己对话,我不但没觉得无聊,有时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况且这种方式可以适当的加以保存,日后看来也是一种进步或者有别样的体会感悟。
一 ,文字是又一次思考的过程
如果说看别人的观点是一种学习,那这个时候我们是以别人的观点看待这个世界,思想的意识也是被别人牵着在走,这是一种输入。那么写下自己的观点和体会,这时候的意识是自己的,是自由的,它使我们重新思考这个问题,察觉别人不易察觉的观点。当然我尤其喜欢这种思维的碰撞,它能带给我很多不一样的东西,很多时候我们对一件事物有概念,但未必讲的清楚,说的明白,这样一个输入输出的过程,使我们更能看清楚一些问题。
二,文字为你的输出寻找数据事实论证
从书本看到的更多的是理论知识,如果把他运用到现实生活就需要理论到实践的输出。一般这时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某件事情,某个记忆点就成了理论的佐证。反过来我们深刻的理解某个理论在生活或者工作中也会获得相得益彰的帮助。
三,文字锻炼你的思维逻辑能力
很多时候我学不会表达,具体的表现为不能具体的描述某个场景或者特定场景下的某种心情,一直觉得这是一种遗憾。更多的输入可能不会短时间内让你丰富起来,但是长时间的输出一定会锻炼你出色的逻辑表达能力,说话不再吞吞吐吐没有重点,也渐渐学会首先其次然后,第一第二第三等等,慢慢条理变得清晰,思维变得丰富而有内涵。
四,知识整合融汇贯通
通过六个人就可以认识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知识和人脉一样,也都是融汇贯通的。A认识B,B认识C,C刚好也认识A.某一天你读到的某个名词在另外一本书里就会有详细的讲解,你学会的某个心理特征也在身边某个朋友身上的到完美的印证。你碰到某件事情不必慌张,因为有时我们无力改变结果,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状态。
五,知识的更新换代,永不止步
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这个道理我们从小就知道。或许某一天你看到自己之前的某些观点觉得诧异,匪夷所思,甚至怀疑那是不是你自己。不用怀疑,就像你初中已经泛黄落满灰层的日记本,那个时候的你是你,现在的你也是你。我是想说这都是不同时间的你,我们没必要嘲笑从前的幼稚,也不要认为现在足够的成熟。因为知识像时间一样永远在更新换代,以前那些成熟的理论也是我们走像成熟追求完美的重要一步,就像从前的你成就了现在的你,以及正在追求未来的你。没有完美的知识,但是我们追求完美的脚步,永不止息。
周国平在他《风中的纸屑》序言里有说过这本书名字的由来,在他的桌上、床头、手边,总是备着一些小纸片,脑中闪过了自以为有点儿意思的念头,就赶紧记下来,空闲时便据此写成连贯的句子。那几个字,别人看了一定莫名其妙,但对于他可重要了,它们是唤醒记忆的线索,没有它们,那些一闪而过的念头就不知会逃逸到什么地方去了。思想恰如风中的纸屑,其中有一些落在了幸运的手上,大部分都随风飘散了。
我也希望可以真正的记录自己的想法,把学到的感悟的东西都表达出来,真正的变成自己的东西。希望括号里的内容会越来越长,希望可以变得丰富有趣,自由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