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转发《红楼梦研究》的一篇文章
《红楼梦》用无数的场景把聚的热闹和散的悲凉都诠释到了极致。聚则烈火烹油,散则萧瑟冷冽,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时而高山之巅,时而尘埃之下,欢歌笑语,悲恸哽咽;花好月圆,生离死别。
聚和散,似乎如影随形。
也许聚散,本就是世间的常态。只不过没有一个作家如曹公这样,把聚和散揉进文中的每一个细枝末节,让你无限惊心地辗转于他笔下的命运水晶盘上,担心着,哪些美好会瞬间打碎,哪些命运会陡然坠落,又有哪些似锦的场景,会在繁华之后归于寂然。
1
有比尊贵的元春省亲更热闹的场面吗?
为她省亲专门盖的这座大观园,“园中香烟缭绕,花彩缤纷,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清流一带,势如游龙,两边石栏上,皆系水晶玻璃各色风灯,点的如银花雪浪,上面柳杏诸树虽无花叶,然皆用通草绸绫纸绢依势作成,粘于枝上的,每一株悬灯数盏……诸灯上下争辉,真系玻璃世界,珠宝乾坤。船上亦系各种精致盆景诸灯,珠帘绣幕,桂楫兰桡,自不必说……”字里行间的富贵与奢华扑面而来,灯火辉煌,流光溢彩,那种拼尽全力的奢靡及热闹,几乎到了要从字里行间溢出的地步。
贾府的各色人等也是从上到下忙乱而喜庆,这是《红楼梦》里最高规格的一场家族盛宴,这场家庭聚会盛况空前,代表着贾府的无上荣耀和尊贵。
可是,这场聚会的女主角却一点也不高兴。她在这场热闹的聚会里不合时宜地掉了泪,还不止一次。隔帘对父亲说的那番话,更是句句凄凉:“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这是元春省亲期间最真实的心理,也是整本书里她最为人熟知的一句倾诉,却被她父亲用一番战战兢兢的冠冕堂皇之言,代替了平实朴素的温情家常。元春心中是怎样一种滋味?无人知晓,或者说不愿意知晓。因为她站在富贵和权利的顶端啊,下边的人在仰望着她,包括她的至亲,他们享受着她的庇护,却唯独不敢敞开心扉安慰她的寂寥。
她的那句“骨肉各方”,与这场盛大宴会瞬间拉开了冷冷的距离,最热闹的聚,也无非是元春心中最冷的“散”罢了。
果真,从此后,元春再无正面出场,从聚到散,无非一个大观园的距离。
2
第五十三回《荣国府元宵开夜宴》,那个热热闹闹的元宵节夜宴,随便捻出来一个场景,就足见豪门之聚的热闹:
当又有林之孝之妻带了六个媳妇,抬了三张炕桌,每一张上搭着一条红毡,毡上放着选净一般大新出局的铜钱,用大红彩绳串着……一并将钱都打开,将彩绳怞去,散堆在桌上。正唱《西楼.楼会》这出将终,于叔夜因赌气去了,那文豹便发科诨道:“你赌气去了,恰好今日正月十五,荣国府中老祖宗家宴,待我骑了这马,赶进去讨些果子吃是要紧的。”……贾母笑说:“难为他说的巧。”便说了一个"赏"字。早有三个媳妇已经手下预备下簸箩……说着,向台上便一撒,只听豁啷啷满台的钱响。小厮们抬了大簸箩的钱来,暗暗的预备在那里。听见贾母一说"赏",他们也忙命小厮们快撒钱。只听满台钱响,贾母大悦。
这样的场景,闭目似乎就听到钱串子的哗啦哗啦,那份富贵,那份潇洒,那份盆满钵满的志得意满,各色人等讨贾母欢心的机灵劲儿,历历在目。
但也无非过了一个季节,至七十六回,同样一帮人,却处处是“散”的气息了,来看这寂寞清冷月色下的场景:“王夫人等笑道:“夜已四更了,风露也大,请老太太安歇罢。明日再赏十六,也不辜负这月色。”贾母道:“那里就四更了?”王夫人笑道:“实已四更,他们姊妹们熬不过,都去睡了。”
贾母听说,细看了一看,果然都“散”了,……贾母笑道:“也罢。你们也熬不惯,况且弱的弱,病的病,去了倒省……你也去罢,我们“散”了。”说着,便起身,吃了一口清茶,便有预备下的竹椅小轿,便围着斗篷坐上,两个婆子搭起,众人围随出园去了……一段话,连用了两个“散”字,何其扎心!这段描写,让我想起《红楼梦》里那句悲凉的谶言:树倒猴孙散。
也就是上个元宵节,还在热热闹闹,还在鼓乐齐鸣,满台的钱打着响儿,满堂的富贵流着油儿,似乎这富贵这热闹,会一直绵延生息。而转眼间,年迈的贾母无非坐在月光下打了个盹儿,子孙们便都散了。爱热闹的贾母,心中早已明镜一般吧。她有多喜欢聚,就有多忌惮散。可是,谁能拉住贾府的气数?谁能阻挡这散的速度?
那个鬓发如银的老太太,月光下的那个盹,打得如此让人心酸。
前一刻有多喧嚣热闹,这一刻就有多凄清寂寥。
3
贾迎春在红楼姐妹群中是最不起眼的。
但我始终记得这个姑娘在热热闹闹的聚会氛围中的一个场景,那是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里,宝哥哥这样提议:“……咱们且作诗,把那大团圆桌就放在当中,酒菜都放着.也不必拘定坐位,有爱吃的大家去吃,散坐岂不便宜。”……因又命另摆一桌,拣了热螃蟹来,请袭人,紫鹃,司棋,待书,入画,莺儿,翠墨等一处共坐,山坡桂树底下铺下两条花毡……只管随意吃喝,等使唤再来。”这场聚会里,特特地提了“大团圆桌”,且热闹得丰富多彩:贾母乐呵呵地讲了小时的趣事;凤姐展示了非凡的口才,搭桌子,剥蟹肉;林妹妹喝了合欢浸的酒,宝姐姐潇洒地饮酒蘸笔,连鸳鸯平儿琥珀彩霞们都展示了自己的存在……
然后呢,“湘云用针将诗题绾在墙上,黛玉拿着钓竿钓鱼。宝钗掐了桂蕊,掷向水面,引得游鱼浮上来唼喋。湘云招呼山坡下的众人只管放量吃……迎春又独在华阴下拿着花针穿茉莉花……”
迎春这个从来没有存在感的“二木头”,被曹公在如此热闹的场合放在最后边,安排了一个孤单单的画面。那帮姐妹们皆是聚会时的动态画面,唯有迎春“独在花阴下拿着花针穿茉莉花”,就这个“独”字,被我生生读出了“离”的姿态。
所以啊,读到后来迎春回到贾府的哭诉:“乍乍的离了姊妹们,只是眠思梦想;二则还惦记着我的屋子……还得在园里住个三五天,死也甘心了。不知下次来还得住不得住了呢……”就会忍不住泪下。
原来,大观园里的紫菱洲,就是她心中最温暖的地方了,尽管那些热闹的“聚”里,她从来只是个点缀的配角,却足以慰藉一个从未得到过诸多关爱的平凡普通的女孩子。
这次走后,她就和大家永远地“散”了。
4
宝哥哥喜聚不喜散。
“那宝玉的性情只愿常聚, 生怕一时散了添悲,那花只愿常开,生怕一时谢了没趣;只到筵散花谢,虽有万种悲伤,也就无可如何了……”其实,宝哥哥所有的只愿常聚,是对世间一切美好的悲悯怜惜不舍,尽管这种怜惜,像水晶宫外的一块顽石,一不小心就砸碎了所有希冀,却依旧万分小心翼翼地维持着,他终究是聪慧的,明白世间万物最美最灿烂之时,就要慢慢开始逝去,而他,就是死拽着这份美好不舍得丢弃的那个人。于是,错过杏花花期,他会捶胸顿足,身边每一位姐姐的出嫁,都让他感慨流泪,在他心目中,这些花儿这些少女的枯萎与离去,都让他惶恐不已,一次次的“散”,似乎能让他预见今后贾府的无限悲凉,但他无处躲藏,无可奈何,便惟愿常聚不散。
而林妹妹天性喜散不喜聚。
“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冷清?既清冷则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 所以倒是不开的好。”林妹妹这种性子一点也不奇怪,她那么小就从苏州迢迢而来,弟弟早夭,母亲早逝,林妹妹看似最柔弱,其实内心早已看淡了世间的聚散,林如海逝去那次,曹公并没有铺展笔墨描绘她归家吊唁的场景,我们也没有看到最爱流泪的林妹妹在至亲逝去后的心碎模样,甚至还有一个场景,林妹妹回来后淡定地给姐妹们各自分了带回来的书籍纸笔……
这说明,对于林妹妹来说,这世间的聚散滋味,她早就一次次尝过,还有什么苦痛,能抵得过所有亲人的离散?她已深谙“人间有聚就有散”的自然法则,于是,她荷锄葬花,伤感之时不忘给花儿一个归宿,比起错过花期只会捶胸顿足的宝哥哥,高下立见。除了爱情面前的小性子、小心眼、小脾气,林妹妹竟是那个活得最豁达的女孩儿——那种身处繁华丛中而真正看淡聚散者,唯有她了。
只是末了,喜欢聚的他,最终悟透决然离开喧嚣浮华,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喜欢散的她,世外仙姝默默遥望,尘世里,再也寻不见踪影。
他们两个,最终也是散了。
5
对于世间的聚散,第二十六回的那两个丫头,红玉和佳蕙,看上去很平常的两句对话,读来却如醍醐灌顶:
“红玉道:也不犯着气他们。俗语说的好,‘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谁守谁一辈子呢?不过三年五载,各人干各人的去了。那时谁还管谁呢?”这两句话不觉感动了佳蕙的心肠,由不得眼睛红了……勉强笑道:“你这话说的却是。昨儿宝玉还说,明儿怎么样收拾房子,怎么样做衣裳,倒象有几百年的熬煎。”
是的,是的啊,如果整个贾府是一场盛大的欢宴,无论如何是要宴罢的,是要冷场的,是要曲终人散的。谁能守谁一辈子?走着走着就散了。
而那些昨儿说的话,转眼“倒像有几百年的煎熬……”,我们是不是也常有这样的黯然神伤?恍若隔世?那日的毕业宴犹在眼前,转眼江湖路远,各自奔忙;父母似乎还是记忆中牵着你手的模样,转眼已谈离殇;更有年年喧嚣热闹的街头,不过是今年过了一个别样的春节,已然换了模样,站在窗口看寂静的街道,你有没有难言的恍惚和感伤?
人生,世间,一切的一切,无非就是一场场的聚和散。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亦复如是。”谨以金庸此言,送给每天在世间生活的我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