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每次两个孩子碰到哪里或者摔到哪里,都会过来求安慰,哭着说:“妈妈,我碰到这里了!”如果我不给他们揉一下或者吹一下,他们就会哭好一会,而只要给他们吹一下,他们就会马上停止哭泣。
其实孩子爸爸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说:“不要安慰他们太多,要他们自己独立,求安慰是弱者的表现。”
最近看《洛克菲勒给儿子的38封信》里的第一封信“人要靠自己的脚走路”。他说:“没有人教你如何使用餐桌上的刀叉,如何品味命运天使奉上的每一道菜肴,这一切都是要靠你自己,自己品味和体会。”
有一次洛克菲勒带他的小孙子爬梯子玩,可当小孙子爬到不高不矮(不至于摔伤的高度)的地方时,他原本扶着孙子的双手立即松开了,于是小孙子就滚了下来。这不是洛克菲勒的失手,更不是他在恶作剧,而是要小孙子的幼小心灵感受到做什么事都要靠自己,就连亲爷爷的帮助有时也是靠不住的。
看完这个故事后,我反思自己,我每次都生怕他们会摔到,他们摔到或者碰到哪里时,他们都会来寻求我的安慰,而我基本都是说:“摔到哪里了,给妈妈看看。”他们会指着被碰到的地方,通常都是哭着指着一个地方说:“这里碰到了。”我会摸摸他们碰到的地方,然后给他们吹一吹,“妈妈吹一吹就好了,没事了啊!”,等我说完这句,他们马上就不哭了。
我意识到自己没有给他们自己独立疗伤的机会。我不会一直在他们身边,如果长大了受伤了,那是不是就去别人那里找安慰了?而摔倒了,碰到了,要靠自己爬起来,自己舔伤口,他们的内心才会强大起来,我没有让他们意识到,受伤了也要靠自己去恢复平静,而不是带着自怜的感觉来寻求安慰。
晚上和陈先生讨论这个问题,我问他我该怎么样改正这种处理方式,他说我只要跟他们说:“摔到了是好事,碰到了也是好事,这是在长经验,为了让你在下次能够更好地避免这些问题,这对你以后是有好处的。”如果小时候一直吹一吹,那长大了也一样去找人吹一吹,但人生的路是要靠自己走的,这是孩子爸爸的观点。
孩子爸爸甚至说,让他们在那里哭个够,谁也不要去安慰他们,只有自己舔过自己的伤口,才会变得强大,而不是软弱。老鹰把自己的孩子推下悬崖,这也是为了让它变得强大,有时候这个“残忍的爱”也是有必要的。
陈爸爸说的也有一定的道理,我想到的是,我可以先认同他们的情绪,比如:“你摔到那个地方有点疼,妈妈知道你有些难过。”
然后提问,让他们碰到或者摔到的原因,比如:“为什么会碰到呢?”如果他们回答不出来,再说:“是不是因为跑得太快了?”
最后让他们反思自己,“下一次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要怎么做呢?”让他们自己先思考一下,然后再告诉他们摔到或者碰到的原因,比如“这个地方是拐角,容易碰到,所以下一次我们路过这里走慢一点,好不好?”他们通常都会回答好,最后再把陈爸爸说的话跟他们说一遍,让他们拥有把“坏事”变成“好事”的能力。
大J小D在《跟早教专家学儿童潜能开发》里说,所谓的成长,其实就是把每一次遇到的困难和挫折都转化成学习的机会,从每一次的困难中吸取教训,学会新技能。
提问、考察、分享、反思,这才是父母需要让孩子具备的核心能力,不仅仅是让孩子知道答案。
PS/
这是参加520亲子成长迹的第三十一篇文章,记录孩子的点滴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