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上班这点事儿
方法论:我如何训练思维方式?

方法论:我如何训练思维方式?

作者: Stacy的职场成长指南 | 来源:发表于2017-07-27 23:13 被阅读136次

    昨天有读者在后台留言:

    平时自己不容易把学到的东西融会贯通起来,对新生事物和问题的理解容易停留在表层。你很注重思维习惯的养成,知行合一做的很好,所以在你方便的前提下能否推荐几本书,或一些训练这方面的能力的方法呢?

    之前其实有好几位读者留言过说是否能写写这方面的内容,我一直觉得没有准备充分,直到最近我攒了一些案例,有生活中有工作中的,觉得是时候写这样一篇啦!

    ◢◤

    我从去年年底开始定投,每个月会分时段固定买入一些基金。根据自己风险的承受能力,选一些不同的组合,固定的时间买入,长期持有,这样会摊平一些风险。

    长期定投其实不需要天天盯盘。但有段时间我养成了一个很不好的习惯,每次解锁屏幕就要打开软件,看下今天的走势。因为是长期定投,所以短期的走势对我下一步的行为并没有太大作用,反而情绪会受干扰。

    那如何让我减少对股票软件的监测频率呢?靠意志?对我这个意志薄弱的人其实作用不大。于是我使用了一个小技巧,结果一周下来几乎都没怎么看。

    我用的方法很简单:新建一个文件夹,把这个软件丢进去,然后果然一两天之后我就想不起来主动看这个软件了。

    你看到结果,觉得这有什么难的嘛,谁都会呀。但你是否想过这样做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和什么其他的知识相关联?

    在线营销中大致有这样一个规律:设置一个活动页面,不能层级过多,层级多一层,就要流失掉大概50%的流量。所以如果希望用户停留、转化,活动页面就不要设置太多层级,藏得太深不利于discoverability(可以理解为被发现)。

    类似的情况是,手机软件我多加了一层归档,实际上就减少了对这个软件的点击(需要点两层、藏起来了不容易被发现)。我们也可以反过来利用这一点让自己增加使用某个软件的频率,比如希望自己天天都听BBC,就把BBC单独放在最外边(我也是这样做的)。

    所以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设置,就能影响和改变我们的行为模式。

    ◢◤

    借着这个案例,我想试着回答开篇的问题,如何能够把学到的知识利用起来?如何通过用的时候反思加深对原来知识的理解?

    我回想并记录了一些我“顿悟”的时刻和规律,总结了几条实用的方法供参考实践。

    1. 记录下自己的片刻想法,积累,定期复盘。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学一门新的课程,开头的时候对一些概念一知半解,有时候学到后来,甚至好几年后,再回去看忽然发现自己对当初学的那些知识,有了更深的领悟。

    比如刚开始学探戈的时候,我“知道”走路要用推地的方式而不是直接迈腿,但实际上到刷了好几回基础课的时候,才真正找到身体推地的感觉。

    不容易把学到的东西融会贯通起来,对新事物和问题的理解容易停留在表层,实际是因为我们本来理解就不深,没有积累到一定程度。

    所以我的方式是,遇到一些困惑或者当下理解不够深入的点记录下来,之后定期复盘,看是否对之前的困惑有了更深的理解。如果当初的困惑已经解决,自己也有应用,就可以删去之前的笔记。反之一直保留。

    我在印象笔记中有一个专门叫作“思维”的笔记本,就是这方面的一些记录。

    2. 阅读要看例子,更要看概念和原理

    可能是因为男女思维方式的不同,男性作者更偏向总结抽象的理论,而女性作者更喜欢用一些具体的事例来说明(比如我这篇文章)。

    如果想要通过阅读提升理解能力,仅仅喜欢看案例是不够的,一定也要抽离出来、上升高度、试着总结。有人只喜欢看案例,有的人崇尚理论、对案例不屑,都不利于提升理解能力。

    我认为的理解能力,是既能看懂抽象的概念,也能把这个概念还原成具体的例子。

    所以选择阅读材料的时候,两类都要看,不要回避跳过讲解原理的部分。除了能够帮助理解,实际上也顺道跟着作者的思维逻辑走了一遭,对比一下,把自己没有想到的点记录下来,不知不觉就能拓宽自己思考问题的宽度。

    现在很多知识网红提到的“心理表征”,实际上就是这样一个过程的概括。

    3. 应用分层级,也是认知不断微调的过程。

    思维方式的训练,说到底,离不开应用。应用的时候我们会不断有新的发现和心得,对之前一些不熟的概念有了更切身体会的感受。

    好比在学校里准备写论文的时候,你会发现之前上课听到的原理和概念,看似很简单,说给别人听的时候,好像有的地方并不理解;待写的时候,又会发现,说得清楚的事情,写的时候发现逻辑其实不连贯。

    所以有的公司文化里是不主张用PPT做presentation来讲解项目的,因为说的时候,很多细节一带而过,但写下来才会发现问题所在。比如Amazon就不用PPT而是要写专业的6-pager,俗称六页纸,满满几大页文档(不一定正好是六页),细节逃不掉。

    我前阵子在文章中提到我上了一节专业化妆师的课。当时时间关系做的笔记很少,但细节记得很牢,化妆技巧有了很大改善,在同事朋友不知情的情况下,他们都和我讲,咦你今天妆化得不错呀。我也有朋友也去上了课,回来和我说,那么多细节都记不住呢。

    那我的方法是什么呢?当然不是因为我记忆力比别人好......关键在于以下这些步骤。

    1. 上完课当天回来的时候,我站在镜子前半个小时呆呆地看着自己,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回忆老师是如何讲解的,手法是怎样。第二天自己仔仔细细化了个妆。

    因为记忆曲线就是:刚学习完赶紧复习一遍,第二天复习一遍、之后隔一天、隔两三天、隔六七天再分别回顾一遍,这样会记得更牢。

    这是初中时候那会用文曲星背单词我就注意到的记忆曲线设置,之后一直使用这个方法。什么17天搞定GRE单词,打印出来每天的任务表的时候,你会发现每组词就遵循了类似的曲线反复出现。

    2. 我写了一篇提升化妆技巧的文章,在自己的另外一个号上推送。写的时候已经隔了一段时间了,这个时候已经有一些细节忘了,翻看之前记的一些关键词回想。这样就比单纯靠回忆严谨一些。

    3. 放假回家的时候见表妹,一步步教了她一遍。教的时候发现自己对之前学到的知识点和技能有了更深的理解。

    以上这几个步骤实际上是这个学习金字塔的应用:

    学习的时候,如果只靠听讲、阅读、视听、演示,能收获的知识不过30%,这其实就是我上化妆课时候老师做的事情,是被动学习。

    讨论、实践总结,最终教别人,是主动学习,能学到更多,甚至高达90%。上完化妆课,回来之后我和朋友讨论、自己写文总结、练习,最终教表妹,完成这个过程,学进去的、理解的自然要比停留在上课时候的要深。

    4. 积累还不够,刻意训练联想才能让知识迁移。

    我没事喜欢瞎琢磨,同事朋友有时会开玩笑说我“内心戏很多”。以前写过不少时间管理的文章,但有时通勤路上我也不一定会一直看书或者听英语,会完全放松看看窗外的景,发发呆,胡乱想一想昨晚看的书或者洗漱时听的节目。很多文章的思路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产生的。

    当然,除了放松和联想,有时我也会刻意训练。比如看书的时候,学到一个点,就会停下来想一会儿,工作、生活、写作中哪里可以用到这个?有什么类似的?

    还是拿开头降低软件的使用频率举例,意识到一些简单的设定就可以改变我们的行为方式之后,我开始联想,还有哪些设定可以改变我的行为?比如少吃?多喝水?早起?多化妆?

    神奇的是,当我开始这样想的时候,我联想到了许多案例,并且通过一些设定改变了我的行为。

    我想到了少吃的案例:Google的M&M项目,仅仅通过将巧克力藏在不透明的容器里,无花果干、开心果等比较健康的零食放在透明玻璃罐里,还有瓶装水放在与眼睛齐平的架子上,而含糖的饮料放在冰箱底部这样一些方式,巧克力和含糖饮料消耗就比以前少得多了。

    我还想到了另外一个多喝水的案例:“圈外”的圈圈提到自己之前喝水少,无意中换了个水杯,结果长期难以解决的喝水少的问题就解决了。

    早起和化妆也有了解决方法:睡前把窗帘拉开,第二天就不容易昏昏沉沉贪睡;把化妆品放到洗漱池边上而不是放到化妆台上,化妆频率就上去了。

    看,其实就是学到一点的时候,反过来问问自己哪些当下就能去用?哪些是相似的原理可以推广开来?就会像打通任督二脉一样,之前所有无意中看过的例子,积累的知识点就串起来了。

    知识的迁移应用,其实就这样简单。

    (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方法论:我如何训练思维方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ywt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