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与大佬们分享的是如何进行思维模式训练,练就良好思考方式。
说到思维训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词:打破思维。
那么究竟如何打破思维?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叫做思维模式?自己平时又是如何思考的?
自我管理第一期什么是思维模式?
举个例子:在你眼前有一堆石子,你可以发现什么?往往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化学家会告诉你可以由此知道石子中酸碱度的大小以及混合成分的比例。
*地质学家会告诉你可以根据原子同位素推算出石头的年限。
*侦探会告诉你观察石子上的指纹可以推断出不同的信息。
每个人的回答都根据自己的职业有着不同的套路,这种套路就可以称之为思维模式。不仅职业如此,你新看的一本书,刚听的一首歌,都可能形成你新的思维模式。
虽然我们会养成各种各样的思维模式,但是我们在思考的时候并不习惯去用复杂的抽象的思维模式。相反的,直觉思考几乎是每个人在遇见问题时惯用的方式。
直觉思考就像是在做一道填空题,我们的大脑会自动检索相匹配的答案,当我们检索到一个摸棱两可的答案时,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觉得,哦就是这样啊,于是填入答案。根据大脑的惰性,不会再有深入的思考。
什么是我们需要的思考方式?
简单粗暴地说,就是将问题深剥一层。
举个几个例子。
*今天我们涨工资了。哇好开心涨工资了,那么我们涨工资有哪几点可能性。自我管理第一期
*这本书写得不错,这本书为什么写得不错?具体罗列有那几个点写得不错。
*这首歌写得好,这首歌为什么写得好,作词作曲的特点又是什么?
怎样才能让这样的思考方式形成惯用的思维模式?
左右手互搏法
在学术中,这种思维方法相当常见,因为一篇论文要经得起各种匿名审稿人的推敲,必定自己在写完后需要事先推演很多遍,对可能出现的漏洞自圆其说,对改进和不足事先申明。
但在生活中,这种能力却被忽视,往往我们在陈述一个观点的时候,不会想到这个观点有可能出现的反驳,或反驳的反驳,或反驳的反驳的反驳......
找了个观点【1】:北京地铁价格应该下调
对【1】的一个反驳【2】是:价格下调最终所需要的补贴也是由纳税人来承担,因此实际上,那些赶地铁的人并不能获得好处。
对【2】的一个反驳【3】是:地铁在北京是垄断的,因此其实际的定价使得它的边际收益高过它的边际成本,强制让地铁运营方降价并不一定需要额外的补贴。
对【3】的一个反驳【4】是:尽管这样看上去是好的,但是这可能会打击外资在公共设施建设方面的积极性,从而提供更差的服务。
对【4】的一个反驳【5】是:如果资本在其他地方有更高的收益率,那么自然资本就应该流向其他领域,而这部分工作,可以由政府来实施。
对【5】的一个反驳【6】是:政府在这类事情上往往效率不够,那么实际上,这一部分需要更多的税收来支撑,而这是相当不划算的。
对【6】的一个反驳【7】是:税收收入的支撑用在公共领域,伴随的是财富的再分配。而收入低的人相对来讲更会使用公共交通出行,较高的人会选择使用私家车等,因此这类再分配虽然牺牲了效率,但是更有利于公平。
......
在互博过程中,可以发现越往深处,变量越多,考虑到的信息也就越全面。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敏锐的发现自己的逻辑漏洞,而不必等到别人辩驳你的时候再想方设法回击。
横向思维
费曼学习法
第一步:选择一个概念
拿一张白纸,将这个概念的名称写在这张白纸的顶部
第二步:想象你正要把这个概念教授给一名新生
当作你正在把这个概念讲述给一个还没有理解该主题的人那样
第三步:如果你遇到问题,请原路返回
在一个地方遭遇疑惑或问题,那么请回到相应的参考资料,教程
第四部:简化并建立类比
请尝试简化你的描述用语,或者,创建一个类比,以便于更好的让别人理解
当我们看到一个案例或一本书的时候一定要设身处地,揣摩通透。
比如我们在看教科书的时候,会有引论或引言去介绍一个案例或是大致内容,你不妨在看到这些内容的时候,先关上书想一想如果是自己遇见了这样的案例,你会怎么去解释它。当我们想完再去看这本书的时候,就会发现,诶,这个点我怎么没想到,再看没想到这个点是因为本身的欠缺还是抽象思维能力不够,还是这本身就是平时思考容易忽略的地方。
坚持这样训练,横纵思维的能力就会有所提升。
自我管理第一期金字塔原理就是由一个中心论点发散出去,成为三四个支撑论点,这三四个支撑论点再继续衍生三四个支撑论点。
这个方法虽然平淡无奇,但是绝对是当你遇见问题时帮助你捋清思路的好方法。尤适用于交流汇报和写作。
1.基本分析原则
界定问题-工作分解-资料收集-数据分析-提炼观点
2.塔尖分析原则
a.背景 b.疑问 c.冲突 d.解决方案
3.展开的思路
a.自上而下法
*确定焦点
*设想疑问
*给出答案
*检查背景和冲突是否起疑问
*证实答案
b.自下而上法
*列出所要表达的要点
*找到各要点之间的关系
*得出结论
*搭建思路
思维训练就像是锻炼肌肉一样,总会有肌肉酸痛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
思维发散的基础是要有一定的知识框架体系,就像造房子需要地基一样,房子越高,就需要越扎实的地基。与造房子不同的是,房子开始造了,就不能回头修改地基。而思维不同,当我们的论述遭到阻碍时,我们可以继续回头巩固我们的地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