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孔子(1)

孔子(1)

作者: 孔繁竹 | 来源:发表于2023-05-23 20:35 被阅读0次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今河南)。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理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西安人七十二,被后人称为“大成至圣先师”。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的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之所以称为“至圣先师”,有着其独特的教育理念:

    01 孔子的教育对象是“有教无类”、“一视同仁”

    以前,富贵家庭的孩子才有机会读书,属于典型的“学在官府”,更是一种“精英教育”。

    而孔子打破了这种垄断局面,他不排斥“精英教育”,但更注重“平民教育”,让不同阶层、不同类别的人都有机会学习。

    孔子的三千门生中,有贵族孟懿子、也有“贱人”仲弓父,有大富豪子贡、也有家住陋巷的颜回,有南方的吴人子游、也有北方的卫人子夏。

    “公其心”,则“万善出”。每个弟子的出身、贫富、资质、国籍可能都不尽相同,但孔子并没有因为这些差异而作区别对待。

    02 孔子的教育内容是“仁”与“礼”

    孔子的仁是指“爱人”、“克己复礼”。或者说以爱人之心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孔子主张“不学礼,无以立”。

    “仁”是道德准则,是“爱人”,是“克己”;“礼”是道德规范,是“秩序”,是“礼仪”。“仁”是内容,“礼”是形式;“仁”是精神,“礼”是外表。

    03 孔子的教育方法是“因材施教”、“学思结合”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最深入地把因材施教方法运用于教学过程的教育家。

    正因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以孔子主张根据学生的智力、特长、习惯,进行不同的教育。

    孔子先“听其言”而后“观其行”,并对志趣不同、专长不同、能力不同的学生分别进行科学、合理、个性化的指导。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孔子主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人们学思并重,不要死读书。

    04 孔子的教育特点是“循循善诱”"温故知新"

    孔子在教育方法上,从不提倡体罚,更不会去“填鸭”。我们在读《论语》的时候,很少看到孔子把长篇大论直接“灌输”给他的学生。

    相反,他总是倡导、鼓励学生去提问,然后加以启发和诱导。孔子也因为能根据学生不同的心态和情境进行随机施教,成为了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理念”的教育家。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我们现在经常使用的“启发”一词,也正是由此而来的。

    对于学生,孔子总是先让他苦心思索,等他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再去启发他;当学生经过思考有所体会,但又说不出来的时候,再去开导他。

    他希望学生能“闻一知十”、“告诸往而知来者”。

    除此之外,孔子还采用寓教于乐、教学相长、言传身教等方法,和学生一起进步和成长。

    正是通过“有教无类”、“内仁外礼”、“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等教育思想,孔子才赢得了那么多弟子心甘情愿地追随。

    重视以身作则。"孔子所要求的"博学"、"学思结合"、"学行结合"、"学无常师"、"专业乐业"、"诚实"、"不固执"、"谦虚"等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孔子(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ywx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