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是冬日,却也稀罕的见了阳光,照在身上,还是有那么三两分暖意的。
父母亲大人比我早两日回家,家中原应属于我的那一部分任务也由他们代劳完成了。(其实任务本来就少,也就洗洗碗筷和凳子)
闲来无事,又自感看不进书,那便四处走走吧。
-1-
记不得到底是有多久没回老家了,半年,又或者是一年?
也许,真的只是每年过年才会回家看看吧?
许久未见,变化了许多,让我本来就模糊的记忆更加分不清真真假假了。
记忆中的路是一条黄泥路,每逢下雨,汽车驶过泥巴可以溅起三尺高,这也是我们这“烂泥冲”名号的由来。如今,终于是修好了水泥路,这本是我们期盼已久的事情,可当它真的发生,却又好像并没有想象中的欢喜。
记得以前,还是烂泥路的时候,我们总是咒骂。咒骂老天为何下雨,咒骂村上领导的不作为,咒骂这条路修了好几年还是烂泥路。那时候,熙熙攘攘一群人叫骂的场景还记忆犹新啊。
可现在,终于得偿所愿了。为什么想象中的快乐却没有到来?
是因为失去了一段回忆?是因为对现在的陌生感?还是因为当年一起咒骂的人早已不复当年?
心里空空荡荡的,好像失去了什么。
-2-
沿着崭新的水泥路,一路漫无目的的晃悠着。我又惊奇的发现:路边崭新的小楼又多了几栋。
其实,村里的楼房不少,可真正住了人的却没有多少。至少平时是这样的。
也只有临近年关的时候,人气才稍微旺盛些。外出打工的游子陆续归乡,带回的不只是年货,还有人味儿。
咱们中国人总有一种传统思想,那就是落叶归根。就好像我不能理解这几栋新建的小楼主人一样,其实我也不怎么理解当年的父亲。
我不能理解在事业发展的最关键时刻,将资金用在老家建一栋新房子的想法;我不能理解花几十万建一栋房子,只是为了过年回家落脚的那几天;我更不能理解为何过年就一定要回老家。
这也许就是不同时代的代沟吧!
对我而言,四海之内皆可为家;对我而言,物要尽其用,建栋房子只是为了每年住几天,我觉得不值;对我而言,在正值盛年就为归根做准备,这是我难以想象的。
可偏偏,就是有这么一些人,宁愿在家乡留一座“空巢”,也要让自己有个根。
我不能理解,却也并不排斥这种行为。毕竟,人啊,都是不一样的。
-3-
路过了几洼水塘,临近过年都已干涸,也没有什么看头。一时兴起,就想去山上看看。
我还记得,以前的山路是没有这么多杂草的。因为那时是用的是柴火,哪会容忍干柴蔓延到路上才来收割,早早就下手了。现在,人们富裕了,用的不是煤球就是液化气,再也不用来争夺柴草了。
以前的山里是很容易碰到野鸡和野兔的,做个简易的陷阱,第二天来基本都有收获。当时我还嘲笑它们笨,这么容易上当。而现在,不知是野鸡野兔变聪明了,还是被人们捕杀殆尽了,再也见不到它们的身影。
我想,更多的可能是第二种吧。
山上的翠竹,依旧郁郁葱葱,不负岁寒三友之名。依稀好像记得,在山顶,竹林深处,是有一座神龛的。也不知道是敬的哪路神仙大佛,可惜现在也已不见了踪影。
也许,是神灵去往更广阔的天地,不能再照料世人?又或者是觉得人族当自强,不再需要照拂?还是人们觉得鬼神不可信,强制拆除了呢?
往事久远,难以追溯。
我来山上的本意之一就是来看看这位大神的,奈何缘悭一面,顿时意兴阑珊,下得山去。
-4-
走走停停,绕着家附近转悠了一圈。
景物大抵还是那些,虽稍有变化,却也只是自然发展,还是记忆里的模样。
可是人,却换了一茬。老一辈的故去,新一辈的诞生。其实,于我而言,关系都不大,毕竟我都不认识。儿时的同伴,多数也已成家。相逢之时也只是淡然一笑,打个招呼,再也没有昔日的熟悉感觉。
物是人非,说的大概就是这种感觉吧。
悠悠半日,寥寥数语。以寄我思,以述我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