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相同的决策,不同的效果

相同的决策,不同的效果

作者: 陈蕾FZ | 来源:发表于2019-07-28 07:07 被阅读0次

    福州金山中学  陈蕾

    昨天早上,我认真阅读了王绪溢博士的文章《让教学更贴近你的学生》,从林欣玫老师的教学案例的剖析中,更深刻地理解数据背后如何做出恰当的教学决策。于是,我回想起,2016年11月上过的一节高三政治复习课。

    那节课上有两道选择题,我都选择采用如下的教学流程:首先,学生们独立思考,利用IRS反馈器作答;接着,根据数据图呈现多元观点的分布,启动小组活动;最后,形成小组答案。有意思的是,几乎相同的教学策略,却换来了截然不同的课堂效果。

    图1 图2

    第一个道题“塑料袋命运给我们的哲学启示”的答案是C。在第一次选择之后,从呈现的数据图(如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将近一半的学生选择了正确选项,但仍有一半多的学生分布于其他三个错误选项。通过小组对话,组内的学生各自表达观点,在平板上将题目材料的关键词与选项关键词连结起来、并圈画出选项表述错误的地方,最终达成共识。从学生回传的数据(如图2)来看,除了第四组仍然选择D之外,其他小组在讨论之后都选择了正确的选项。在实际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他们也发现:并不是看见“绝对性”的词语描述的选项就可以直接删除,还要具体看它描述的内容是否合适。

    在当时的课堂教学中,我还没有习得查看小组统计数据图的技能,所以也就无法得知每个小组里不同选项的分布情况。现在想来,第四小组里可能并没有选择C的学生,因而他们在“错误”里就很难实现自我纠正。如果那时,我能像欣玫老师那样单独为第四小组提供一些额外的帮助,或是像王博士说的邀请一些其他组里选择C的同学加入他们组共同讨论,或许这个小组的想法就会有所改变。

    但无论如何,通过小组活动之后,全班绝大多数小组都理解了这道题要考核的本质,总结出了相应的解题策略,应该说课堂效果确实是好的、是比较明显的。

    可在另外一个班讲述同一课题的另一道选择题时,我却遭遇了新情况。

    图3 图4

    学生们在第一次作答之后同样呈现了多元的答案(如图3),但小组活动后依然还存在三种不同的答案(如图4)。王博士的在《数字时代的学与教》一书中,详细介绍了“同侪教学法”——当答对率超过70%,表示多数学生都能正确理解该问题所代表的知识概念,教师只要进行简单讲解便能进入下一个知识概念的问题;反之,若答对率低于30%,表示多数学生无法放掌握该问题所代表的知识点,因此教师应当在课堂上仔细讲解。当答对率介于30%-70%之间时,则是开启小组活动的最好时机。当今天再次回看录像时,我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细节——这道题的答案是C,第一轮选择时正确率只有20%(如图3)。面对这样的数据,我却选择开启小组活动,很显然是不合适的,也必然会出现大多数学生仍然无法正确理解、无法做出正确判断(如图4)的情况。

    像这样的问题,如果已经出现在课堂上,可能更需要老师适时地介入全班性的讲解,厘清对基本概念(如“认识的本质”)的理解。当然,如果需要在下一个班继续教学,我们也可以选择在第一轮暂时不做这道题,因为其难度已经超越了绝大多数学生现有的能力与水平。而可以先让学生明确基础的知识概念,我们再将这道题放在第二轮提升训练中进行练习。

    图5

    事实上,昨天在阅读文章的时候,我还想到另一种可能。比如,教师抛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得到图5的数据图——41%的学生回答正确,59%的学生回答错误,而且答案相对集中。这时,如果进行分组讨论,可能会出现多个小组里错答的人数超过正答的人数,那么老师也就无法在短时间内到多个小组中去提供帮助。在这样的讨论过后,有没有可能会出现更多学生被带上“歧路”,从而改选了错误答案呢?如果这样,我们该怎么办?

    王博士告诉我:“在正答学生并不是真正会做这个题目的时候,这种情况的确可能发生。那老师就能知道学生到底真正学会了吗?当然,如果确实出现这种情况了,接下来就是老师该出场的时候了。”

    教师的价值之一,是为学生学习的需要提供必要的指导与支持。为谁提供支持?何时提供支持?提供怎样的支持?这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不断思考与改进。正如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的这些“数据”一样,表面看似相近,本质却可能大有不同。我们需要在读懂这些学习数据的基础上,为每一次教学的推进选择更为合适的决策,从而促进学生不断提升成就感。


    PS:三年前的这一课,以今天的理解重新审视与反思,想法变得不一样。最后,附上当初这一课的一篇教后反思《探寻可见的学习:反馈即时数据,以团队合作方式开启深度学习(4)》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相同的决策,不同的效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zayr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