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起学诗词 || 短篇七古的写法(上)③

一起学诗词 || 短篇七古的写法(上)③

作者: 疏雨圆荷 | 来源:发表于2023-04-18 19:43 被阅读0次

    讲师:杨强老师(雪窗先生)

    2013年  中华诗词学会主办的第11届“青春诗会”,获第二届“谭克平青年诗词奖”。

    2015年    中宣部宣教局、光明日报、中央网络电视台主办,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承办的“新春诗词歌赋征集活动”一等奖。

    第三届“国诗大赛”诗部榜眼、词部进士。

    2016年,首届“海岳杯”诗词大赛诗部行卷第一、词部决赛第三。

    著有《雪窗先生诗稿》

    我们再来看看七句的七古,这种很少见。但李白写诗不按套路来,就像苏轼说的“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他是纯任自然,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比如这首《乌栖曲》: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

    《乌栖曲》是乐府旧题。所以说李白的乐府,基本都是古乐府。杜甫,则开创了新乐府。那有人会说,还是杜甫了不起呀,多有创新精神。李白都是用古乐府来写,而且还要紧扣题来写,不免显得陈旧。其实不是这样的,李白的了不起,你只有自己像他那样试试,才能体会到他的能耐。李白的乐府诗,格局极为开阔,而且巧妙地点到主题,就能影射时事,融入自己深沉的感慨,写得纵横捭阖,不可羁勒。李白写古乐府,并非被古乐府所束缚,相反古乐府经过李白的改造,焕发出无与伦比的魅力。如果乐府诗的发展史上没有李白,那至少会失去一半的光彩。

    现在很少有人写古乐府,倒是有人也写新乐府。为何?因为新乐府即事名篇,我可以根据所写的内容,自己拟定乐府的标题,它很灵活,所以相对好写。我让你写一首古乐府,而且内容还不能拟古,要有现实的内容,及自我深厚的情感,你试试看?这比新乐府还难写,由此你就可以见出李白的手段。这首诗是写吴王夫差与西施奢侈享乐之事,极尽渲染,最后归到乐极生悲的结局,讽刺很犀利、很尖锐。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诗歌之美,必然语言是极重要的一环,所有的美都必须要通过语言来呈现。李白的诗,语言真是美,他的这种语言风格及能力,都与他的天赋有关。很多人学一辈子李白,学不来他这种高华的语言,但李白从年轻时写诗,可能一挥手就是这种语言。姑苏台,在姑苏山上,是吴王夫差所筑,极华丽宏大。在这姑苏台上,乌鸦刚刚栖息的时候,在那吴王夫差的宫殿里,美女西施正在醉舞,吴王宴饮,何等快乐。

    你注意他的画面对比,一边是乌鸦归巢栖息,天色已然黄昏;另一边还是奢侈享乐,完全不知天色将黑。作者只是在客观地描写,不著评论,但描写中已然带有尖锐的讽刺。“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紧接着作者又换韵了,由平声转为入声。宴会上的美女们,唱着吴歌,跳着楚舞,君臣们完全沉浸在这种狂欢里。而宫外,因为天色渐晚,太阳开始落山,远远的青山外只衔着半边日色。说明太阳已经落下一半了,马上就天黑了。

    我们还是注意作者的镜头切换。其实他极其渲染的无非两点:一是宫中醉生梦死,欢乐不已;二是宫外时间飞逝,自然无情。乌栖时,天色开始暗下来;“青山欲衔半边日”,时间无可奈何地在消逝,夜色降临大地。而宫中之人毫不觉察,活在那种狂欢里。接下来三句,又转为平声韵。“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银箭金壶”,那是古代的刻漏,用铜壶盛水,水从漏壶孔流出,漏壶中的浮箭随水面下降,浮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

    你从前四句可以看出,似乎宫外的时间一直在飞逝,而宫中的人沉醉在歌舞中,完全感觉不到时间的变化。而从第五句,它告诉你宫中的刻漏也在时时刻刻地提醒你,漏壶中的水在一滴一滴地滴落,时间也在一点一滴地逝去,你就是想不听也不成。它总会不断地提醒你,时间在消逝、消逝。漏壶中已经滴漏了很多的水了,说明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于是,君臣们向着宫外一看,“起看秋月坠江波”,一轮秋月,在时间的默默流逝中越过长空,此刻已经逐渐黯淡,坠入江波,天色已近黎明。

    第四句“青山欲衔半边日”,那是白昼将尽,夜色来临,无可奈何呀。那君臣们可以趁着夜晚纵欢享乐,可是夜色也是有限的呀——“起看秋月坠江波”,夜晚也快结束了。最后一句“东方渐高奈乐何”,东方的天空渐渐白了,日色渐高,可是君臣们还想醒了,那该怎么办呢?有人说,想行乐就继续行乐呗,难道天明了,就不能行乐了?作者不是表达这个意思,你看作者的描写,他转韵转得很频繁,极力刻画、渲染时间的流逝情况,无非不断地提醒你,时间的逝去是很惊人的,是无可阻挡的。

    一切的一切都有结束的时候。白昼行乐,可是白昼有将尽的时候;夜晚行乐,可是夜晚也有结束的时候。岁月是无情的,你可以日日夜夜地行乐,然而倾国倾城的美人也有年老色衰的时候,至高无上的君主也有走向生命尽头之日。且不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便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这样耗着精力行乐,又能支撑多久呢?何况“天道恶盈”,享乐到了极致,达到“盈”的状态,悲哀就随之而来。人生不可能一辈子都是这种奢侈无度的状态。

    你注意李白的描述中,隐隐透露了末代统治者所特有的颓废心理。也许吴王也知道外面是“青山欲衔半边日”,可是他无可奈何,于是只能“吴歌楚舞欢未毕”;而当夜色将尽,他看着“秋月坠江波”时,甚至浮动着难以名状的怅恨和焦躁心理;最后面对着“东方渐高”,产生出无可奈何的悲哀。且不说君王了,当你处于极其快乐的状态时,面对着时光的飞逝,不会隐隐担忧快乐的无常吗?李白这首诗,其实道出了很多“人生无常”的东西,而且越到后面气氛越悲凉。

    因而这首诗艺术价值是极高的,悲剧气氛很浓。当初贺知章说李白的诗可以“泣鬼神”,就是指这首《乌栖曲》。明代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评论说:““吴歌”以下、便觉吴有败亡之祸。至“起看秋月”二句,意思委蜿,反复讽诵,为之泪下。”当你看到“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这样的句子,你就隐隐感觉吴王夫差会有身败国王的先兆。作者没有直接告诉你,但他的描写中透着这样的气氛,这是极其高明的刻画手段。当看到“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两句,意思宛曲不尽,反复讽诵,竟能惹人泪下。

    这说明古人读诗读得深哪,读得用心哪——他能读出多少东西。所以说诗是写给懂的人看。你让不懂的大众看这种诗,他可能一脸发懵,不知所云,即便知道写的内容,也不知道好在哪里。而事实上,像李白这首诗,最盛唐的时代,这是大家最激赏的上乘之作,它有无尽的味道。提到“人生无常”之事,我再顺便讲一个古人的典故。按《晏子春秋》记载,齐景公带着臣子游牛山,北望齐地,齐景公突然感叹道:“齐国多么美好,泰山多么高大,这都是寡人的国家、土地。假如古往今来,人可以不死,寡人就可以永远做君主,享有这一切该多好。可是想到自己终究会会死去,这一切都将失去,这是多么悲哀啊!”

    齐景公感叹着感叹着,就低下头哭泣起来。结果有大臣跟着说:“我们因为君主的赏赐,饿的时候有食物吃,出门的时候有车子乘坐。我们作为臣子,尚且不愿抛下这一切,不愿意死去,何况国君您呢?”于是也跟着哭泣。结果晏子却在一旁冷笑。于是齐景公止住哭泣,问晏子:“我们今天游牛山都很悲伤,而你却冷笑,是何故?”晏子说:“真是好笑啊,今天游牛山,使我见识了一位怯懦的君主和几位阿谀的臣子。”

    “假如从古至今,人不会死,如今姜太公还活着,那国家还是太公的。你作为太公的子孙,哪有资格作君主。恐怕要披着蓑笠在田亩中辛勤地耕作,连谋生都困难,哪有时间悲叹死亡的事?”那齐景公听了很惭愧,回去后重赏了晏子,而罚了阿谀他的臣子。然而齐景公的思考及感慨,其实都是人之常情。人生在世,谁不忧生畏死?杜牧写《九日齐山登高》说:“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表示不要像齐景公那样哭泣沾衣,看似旷达,然而前提是“古往今来只如此”。

    那是因为从古以来人皆会死,你改变不了,故而只能看开。我最后再提一下关于古风内容,扣准题目的重要性。比如,我第一首讲的杜甫的《曲江三章章五句》,开端第一句“曲江萧条秋气高”,就扣到题目了。而李白的乐府《荆州歌》,开篇是宕开一笔想象,而后回笔“荆州麦熟茧成蛾,缲丝忆君头绪多”,同样也扣到了题目。至于他的《金陵城西楼月下吟》,开端:“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是不是也扣到了登金陵城西楼的主题?

    这首《乌栖曲》的古乐府,更是开篇点题:“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点到乌栖。其实李白的很多古乐府,都这样点题,比如《蜀道难》:“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点到主题。还有《远别离》:“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再有《梁甫吟》:“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都在开篇点到主题。当然也有中间或后半部分点到主题。

    我们要写古乐府,就必须要点到主题,否则就会偏题。但李白在点题的同时,还能大幅度地拓展,写得汪洋恣肆,开合跌宕,让人震撼、惊叹,这便是天才的手段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起学诗词 || 短篇七古的写法(上)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zck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