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师:杨强老师(雪窗先生)
2013年 中华诗词学会主办的第11届“青春诗会”,获第二届“谭克平青年诗词奖”。
2015年 中宣部宣教局、光明日报、中央网络电视台主办,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承办的“新春诗词歌赋征集活动”一等奖。
第三届“国诗大赛”诗部榜眼、词部进士。
2016年,首届“海岳杯”诗词大赛诗部行卷第一、词部决赛第三。
著有《雪窗先生诗稿》
一
我上次课讲七言古绝,这是属于最短的七古,只有四句。我们要知道七古其实是很灵活的,不见得一定得是偶句结,也可以是单句结。我们常见的七古有四句、六句、八句、十句结的,等等,但也有五句、七句、九句结的,等等。高手往往不按套路出牌,偏又能运用自如,出奇制胜。如我们来看杜甫的《曲江三章章五句》:
曲江萧条秋气高,菱荷枯折随波涛,游子空嗟垂二毛。白石素沙亦相荡,哀鸿独叫求其曹。
即事非今亦非古,长歌激越捎林莽,比屋豪华固难数。吾人甘作心似灰,弟侄何伤泪如雨。
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往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大家看这一组诗,三首,每首五句,一二三五句押韵,这种写法是老杜的创体。我这里讲一下第一首和第三首。“曲江萧条秋气高,菱荷枯折随波涛”,曲江边万物肃杀,秋色萧条,秋气也渐深了。这里的“秋气高”,为何用“高”呢?我也没查到具体的解释,我的感觉应该是秋日,肃杀之气自高临下,故用“高”。鲁迅写过一句“曾惊秋肃临天下”,说明秋日肃杀之气自高临下。而且古诗词的“高”,有时候也不非得是指“高低”的“高”之意,有时是指“深”或其他意思。
比如杜甫还有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开头说:“八月秋高风怒号。”这里的“秋高”就是“秋深”的意思。元稹的《遣病》:“风高翅羽垂。”这里的“风高”应该是“风大”或“风急”的意思。照此理解,杜甫的“曲江萧条秋气高”,秋气高也可以理解为“秋气深”之意。“菱荷枯折随波涛”,菱荷的残枝败叶在水面随风不停摇曳。有人说这两句很普通,但我觉得仍然有值得学习留意的地方。第一句“曲江萧条秋气高”,是泛写,作者说曲江萧条,说秋气高,都只是就大的方面来写,读者并没有具体的印象。
接下来第二句作者就作了弥补:“菱荷枯折随波涛。”曲江是如何萧条的?为什么说秋气高?你看,菱荷都枯折了,是不是秋气很深了?枯折的菱荷随着波涛荡去,是不是“曲江萧条”?前两句一概括,一具体,老杜的写法还是很讲究的。这两句写景是“兴”,以写景兴起人的情感。作者由秋色之萧条兴起游子的悲慨。“游子空嗟垂二毛”,游子见此嗟叹不已,不禁感慨功业无成,年华将老。“二毛”是指斑白的头发。
晋代潘岳在《秋兴赋序》中写道:“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说自己三十二岁就有了白发。这个典故很有名,后人写诗词经常把自己斑白的鬓发叫“潘鬓”,像李煜写《破阵子》,有一句:“沈腰潘鬓销磨。”杜甫在这里感叹年将老而事业无成。最后两句看似写景:“白石素沙亦相荡,哀鸿独叫求其曹。”江边的素沙冲刷着白石,哀呜的孤雁在寻找它的伴侣。然而这两句并非完全客观的写景,如果作者还停留于写景,则与前两句的写景,显得有所重复或意义没有拓开。
仇兆鳌《杜诗详注》里说:“首章自伤不遇,其情悲。在第三句点意,上二属兴,下二属比。”也就是说这首诗前两句“曲江萧条秋气高,菱荷枯折随波涛”,那是“兴起”,兴起第三句的情感,而后两句“白石素沙亦相荡,哀鸿独叫求其曹”,则是比喻、类比。以“白石素沙亦相荡”那种摇荡不定的状态比喻自己飘零无定的现状,以“哀鸿独叫求其曹”比喻自己孤独无伴的落魄情怀。所以,这末两句不是单纯的客观写景,而是借景作比,或者是作者的造境,以此来作比喻。
再看第三首。“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往南山边”,作者断定此生仕途无望,因此连“问天”都不愿问了。古人感慨现实不公,自己怀才不遇时,往往会有“问天”之举。而杜甫说“休问天”,可见心灰意懒之极,然而作者还不是真的心灰意懒,乃是愤激之词。愤激至极,故而才这么说。所以我们看诗词,要看古人语言里的玄机,它有很多的曲折。“杜曲幸有桑麻田”,既然断定自己仕途无望,那就好好归隐呗。幸好杜曲那边还有几亩桑麻田,所以“我”将移居终南山边归隐。
其实,我们也知道,作者并不是真心归隐,无非激愤时所说的负气之语。后两句用了李广的典故。“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作者要穿着短衣,骑着匹马,跟随飞将军李广的足迹,射杀猛虎以度过余年。我们注意,凡写诗用典,一定要查典籍出处,看原文,在原文的基础上遣词用语。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李广贬为庶人,家居数岁,尝于蓝田南山中射猎,“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杜甫在这里用李广的典故,一方面契合南山隐居这个地方,另一方面借李广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抱负。其实,杜甫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说反话。明明是自己怀才不遇,不甘心落寞,希望进入仕途,偏偏说自己仕途无望,应该隐居,安安心心过一辈子,其实这是气话。但你看杜甫写的,“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句子中充满英豪之气。人家就连写愤激之语,都以悲壮出之,充满笔力。可见,高手着笔,正写反写,都能如意。
南宋辛弃疾多次化用过杜甫此诗。他有一首《八声甘州》: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托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真是笔力夭矫,感慨深沉。而“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这几句明显化用老杜的句子。辛弃疾还有一首《采桑子》:
此生自断天休问,独倚危楼。独倚危楼,不信人间别有愁。
君来正是眠时节,君且归休。君且归休,说与西风一任秋。
第一句“此生自断天休问”也是化自老杜的“自断此生休问天”。所以杜诗沾溉后世极广。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过老杜这一组诗,但古人熟读杜诗,对于这样的作品却是如数家珍,因而可以信手拈来。
李白也有一首五句的七古《荆州歌》:
白帝城边足风波,瞿塘五月谁敢过?荆州麦熟茧成蛾,缲丝忆君头绪多,拨谷飞鸣奈妾何!
这是一首乐府诗。《荆州歌》是乐府古题,李白的乐府一般都是乐府旧题,而杜甫喜欢用创体,他会自己开创一些形式和写法。李白这首诗是写荆州的一位女子,思念远行在外的丈夫。她的丈夫是一位商人,“白帝城边足风波,瞿塘五月谁敢过”,白帝城是入蜀的门户,她的丈夫要入蜀经商,乘着商船要经过瞿塘峡,经过白帝城,路途中险象环生。你看它的开端,白帝城边的江面上满是狂风掀起的惊涛骇浪,这是何等险恶的环境。
而瞿塘峡有很多暗礁,五月水涨,看不见那些礁石,一不小心商船就会触礁沉没。“瞿塘五月谁敢过”,五月的瞿塘峡,有谁敢行船而过呢?可是丈夫为了经商,却不得不过。这首诗的主人公是女子,而前两句“白帝城”“瞿塘”云云,都不是女子实际见到的情景,而是女子想象丈夫此行将要经过的险境。表面是写景,实则是虚构想象中的场景,侧面反映了女子对丈夫的担忧及深切思念。
“荆州麦熟茧成蛾,缲丝忆君头绪多”,接下来作者把镜头从虚想中的白帝城、瞿塘拉到眼前的现实,荆州的风土人情。因为题目叫《荆州歌》,诗中所写商妇乃是荆州女子。五月的荆州,妻子在麦香茧声中辛勤劳作。女子要煮茧抽丝,于是一边抽丝,一边思念丈夫。“缲丝忆君头绪多”,这一句特有民歌特色。“丝”谐音“思”,女子既在缫丝,又在思念丈夫。而且蚕茧的丝,千头万绪,纷繁错乱,用来比喻女子思念丈夫的思绪,也是千头万绪,纷繁错乱。
这种巧妙的双关写法,乃是南朝民歌的典型特色,李白有所借鉴。末句“拨谷飞鸣奈妾何”,“拨谷”是指布谷鸟。拨谷鸟声声鸣叫,春天将尽,却不见丈夫回,这叫我怎么办呢?第五句戛然而止,而且以问句结尾——“奈妾何”,写出这位思妇因思念而焦急的神态及无奈奈何的心理,特别传神。杜甫的诗,不是句句押韵,因为节奏不至于很急促;而李白这首句句押韵,属于“柏梁体”,节奏就急促多了,刚好也适合表现思妇变幻不定的心理活动。
我们接下来再看六句的七古。以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为例: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太白诗以意韵胜,这样的诗任凭你怎么分析,但这种气韵就是难学。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景语点缀,特美;第二句“吴姬压酒唤客尝”,写人情,特别亲切。三四句交代事情,金陵子弟来为作者送别。末两句“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貌似调侃之余,而余韵悠长。诗人说:“请你们问问那东流的江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离情是抽象的,但在作者笔下似乎有了长度。离情的绵长,甚至要与东流的江水作比,看那哪个更长。
巧妙地写出了惜别的深情。而且作者在金陵酒肆与友人告别,想来酒店前正有江水,于是指江水为喻,显得自然、贴切。因为高手写诗,总能信手拈来。作者在结尾,一个是比喻巧妙,一个是以疑问出之,更多了几分宛转含蓄,特别有韵味。而前两句一景一人,也写得沁人心脾,读着特别舒服。李白这样的诗,好就好在行云流水,运用自然,而情自深,韵自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