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读《论语》,上来第一句就读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圣人说了,不亦说(shuo)乎,所以不能说啊。老师讲解的时候提问,被点到名的同桌愕然起身,悄悄伸手拉我衣角,我激于义气,猛地站起(其实是被手指搔到痒处,忍受不住),摇头晃脑回答,不能说啊不能说,而且“旁征博引”——
《指月录》里说: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你看,佛祖也说了,不可说啊不可说,所以拈花微笑,咱们自己知道就好。
“你们两个,以后上课,就到教室后面站着。”愤怒已极的老师选择了学生时代最为常见的处罚方式。
接着,她就讲解了一个十分“符合标准”但却流毒无穷的答案——
学习到的知识,时不时拿出来复习,这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
根据学生时代的经验,课本上那些知识,时不时拿来复习,这还真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儿。所以我在以后翻看《论语》的时候,总是感到困惑,像孔子这样通透率真有趣好玩的老头儿,怎么会说这样有违人性的话呢?
后来上了大学,学习四书五经各项典籍,有一天看到《尚书》里说:“学,效也。”
学,就是效法啊,去模仿,去学习。所以读《论语》,重要的不是读,而是去效法,去模仿,去实际操练。
习的繁体字是習,上面一个羽,是鸟。《说文解字》里说:“習,鸟数飞也。”羽翼刚满的小鸟跟着妈妈学飞行,反复练习,终于飞起来了。
所以“学习”的本意,是去模仿,而且反复练习,经过这种练习而“习得”,不断从陌生之中接触新的知识,在实际中模仿运用,最后领悟到,果然是这样啊,真的是这样——这就是一件很愉快的事了。
王阳明说,知行合一,人人皆可为圣人。
怎么做圣人呢?很简单啊,圣人怎么做,你就去效法,去模仿,你把圣人说的道理记住了,然后应用在自己的日常之中,应事待人接物之中,每应一事,接一物,待一人,比如扫洒应对,端茶倒水,迎来送往,每件事想一想,如果是孔子,他会怎么做呢?比如送客人,孔子是要站在大门口眺望,一直到客人走远,看不见了,才转身进屋,那我送客人,也等到客人的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才停止挥手告别,转身进屋,这样在今天送别客人这件事上,我就和孔子做的一样,我也是圣人了。
所以,《论语》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来操作执行的。读懂了这一句,也就读懂了半部《论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