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腹有诗书气自华心理读书
《红书》一本能召唤荣格的魔法书

《红书》一本能召唤荣格的魔法书

作者: 地球激励师拉娜 | 来源:发表于2017-11-09 20:40 被阅读536次

    文/拉娜
    谨以此文,答谢介绍我此书的,隐于魔都“悟空心灵花园”的大师兄。


    遇见《红书》

    当大师兄从书架中抽出这本书递给我,接过书,手很自然往地下一沉。好重,我心里很怕这本书和拿起来一样沉重,摆在家里成为一件装饰品,除了物理上占据书柜的高处,每天望着我走来走去却不会和我说话的书,没有意义。

    大师兄仿佛看出了我的迟疑,他深深的双眼皮下,一对聚光灯扫向我,郑重而又略带温柔地说:这本书并不需要一口气看完,也不需要一次看懂,甚至不需要按照顺序来读,书的内容是单篇独立的,可以随手翻开一页,很轻松地去看。

    我半信半疑地把书搁在腿上随意翻着,如辞典一般,每一页下面都有很多关于正文词句出处的注释,书中也配着色彩浓重的曼陀罗画,是荣格生前所作,透着种神秘气息。

    荣格是分析心理学之父,这本《红书》也是他自称的《新书》,是荣格自我分析的私人日记,记录了他在1914~1930年间的“自我试验”。书中有荣格的幻想、梦境、真言和自语,而那些他亲手画的曼陀罗,每件都称得上艺术品。如扉页的描述,《红书》更像是一本来自中世纪的“时光之书”绘本,独一无二。

    书和人一样,是否看对眼,有一种缘分使然。我选择把它带走,想把它当作一本魔法书来读。荣格写的时候,是一天一点地记录,我看的时候,也计划像抽签一样,在目录中随意点选,一天一点地浏览。

    《红书》是一本怎样的书

    很难用恰当的语言形容这本书。普遍的观点是:它是荣格的一部分,有着荣格与灵魂的对话;它是荣格自我分析的试验记录;它是一部具有象征性的心理学巨作。翻看之后,我保留最初的第一印象,把它当作一本充满符号咒语的“魔法书”,希望每次打开的时候,可以召唤出荣格这位大魔法师来对话。

    在《红书》导读的部分,荣格朋友圈的一位好友,卡莉·拜恩斯曾对这本书作了如下评价,其中的隐喻,十分贴切。

    是在用一个人的灵魂记录宇宙的变迁,就像一个人站在海边,聆听着奇怪且令人敬畏的音乐,但是他却无法解释为什么自己的心会隐隐作痛,或者为什么有一种想哭的冲动堵在嗓子眼,我想《红书》给人带来的也是这种感觉,也即是一个人竭力想借助它的神圣感将自己解脱出来,从而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卡莉·拜恩斯

    用60年出版的《红书》

    荣格生前,有幸见过此书的,是他的一些病人和朋友,看过的人对此书都抱有极大的好奇。早期也有手抄本在小范围地流传,而荣格生前对于是否公开此书,始终犹豫不决。

    在荣格去世48年后,原书的手稿才由荣格继承人协会授权委托著名学者索努·沙姆达萨尼教授进行编译,而编译手稿,就用了近13年的时间。

    1990年自手稿整理成德文版,2000年荣格继承人协会决定公开出版,2009年初版面世,至2012年英文译注版Reader's Edition由美国诺顿出版公司出版。我现在手边这一本,便是自译注版翻译而成的中文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年印刷的第1版,号称一字未删的最完整版。捧在手里,竟感觉还冒着热气。

    因来之不易,更因尊重而慎重,书的前言、导语、译者和编者的按语,加在一起便有九十多页。对于这部分,为了解全书概要,我逐页看了。正文的部分,共三百多页,由第一卷十一个章节和第二卷二十一个章节组成。

    第一卷
    序言 来者的路
    第一章 重新找回灵魂
    第二章 灵魂与神
    第三章 灵魂的恩宠
    第四章 沙漠和沙漠中的经历
    第五章 未来的地狱之旅
    第六章 精神的分裂
    第七章 谋杀英雄
    第八章 神的孕育
    第九章 神秘·遭遇
    第十章 引导
    第十一章 终解

    第二卷
    序言 犯错者的意象
    第一章 红人
    第二章 森林中的城堡
    第三章 卑微的人
    第四章 隐士·逝去(第1日)
    第五章 逝去(第2日)
    第六章 死亡
    第七章 早期神庙的遗迹
    第八章 第一天
    第九章 第二天
    第十章 咒语
    第十一章 蛋的打开
    第十二章 地狱
    第十三章 献祭性的谋杀
    第十四章 圣愚
    第十五章 第二夜
    第十六章 第三夜
    第十七章 第四夜
    第十八章 三个预言
    第十九章 魔法的礼物
    第二十章 十字架的道路
    第二十一章 魔法师

    下面这段,是荣格老年时所写,被用作本书的引言。

    在我向你所讲的那些年中,我一直在追寻内在的意象,那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光,因为其他的一切皆源自这里。它始于彼时,随后具体发生的事情几乎已经不再重要。我整个一生都在详尽阐述那些从无意识中迸发的内容,它们就像一条神秘的溪流朝我奔涌而来,几乎将我摧毁,这些内容完全超出我一生所能理解的范围。后来的一切仅仅是进行外在的分类、科学的详尽阐述和将它们整合进生命中,而那个神圣的起点,却已包含一切。
    ——荣格,1957

    如编者在导读中所述,卡尔·古斯塔夫·荣格是一位现代西方思想界的重要人物,而他的作品却一直引发争议。荣格花费在这本书上的时间不少于16年,为了对作者和译者表示尊重,我也打算花个十来年慢慢看。

    荣格其人

    荣格于1875年生于康斯坦斯湖畔的凯斯维尔,后来举家迁往莱茵河瀑布边的劳芬。他是长子,还有一个妹妹,父亲是瑞士的一名新教牧师。1902年,荣格与艾玛·劳申巴赫订婚,婚后育有5个子女。

    青年荣格,选择职业的时候,和我们一样,也曾陷入矛盾,是选择文科还是理科?最后为了解决生计,他决定学医。即使进入大学之后,荣格脑中关于文理研究方向的矛盾仍然困扰着他,他称之为第一人格和第二人格的矛盾。于是他,一边忙碌地学习医学,一边密集地阅读哲学书。我就想到了自己,在做决定时,脑海中也经常会浮现两个不同的声音,我称它们为小恶魔和小精灵。这些不算很巧的“巧合”,单方面让我感觉和荣格亲近了。

    荣格的重要理论

    荣格在1911年写成《力比多的转化与象征》,在书的前言中他说到:中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年龄,它标志着人生后半生的开始,在这段时期,人会出现心理变化。实际上,处于这个年纪的我,也恰巧开始了思想的转折。

    我不由得严肃地问自己:“你生活在什么样的神话里?”我发现我找不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只得承认我的生活没有神话,甚至也没有生活在神话里,而是置身于理论上的可能性所形成的飘忽不定中,我开始对这些理论产生越来越强烈的不信任感……因此,我很自然地去开始寻找“我的”神话,并将之视为所有工作的重心。
    ——荣格

    荣格在进行自我分析的过程中,他也在不断地发展自己的理论。在1913年的慕尼黑精神分析大会上,他提出新的心理类型理论,认为力比多有两个基本的运动:内倾,这一类主体的兴趣主要指向内在世界;外倾,这一类主体的兴趣主要指向外在世界。而两种类型的人都需要自己的心理学来使自己的价值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看到这里我不禁感叹荣格果然厉害。当下普遍认为学习心理学,要么是自己的心理遇到了点问题,要么就是为了当心理咨询师。这个理解在我看来,有点局限,实际上人人都可以学点心理学,或者说都应该通过某种路径去深入了解自我、挖掘自己的价值。

    1918年荣格写了一篇论文《论无意识》,他指出我们所有人都站在两个世界之间:外在知觉的世界和无意识知觉的世界。在1919年他又发表了《精神信仰的心理学基础》,在论文中,他提出两种集体无意识会被激活的情境。看到下面这段论文内容,让我差点惊掉了下巴。

    在第一种情境中,个体生命中危机的出现和希望与期待的崩塌会导致集体无意识的激活;在第二种情境中,社会、政治和宗教的巨大动荡会导致集体无意识的激活。在以上两种情境中,受到盛行态度压抑的因素就会累积到集体无意识中。
    具有强烈直觉功能的个体能够觉察到这些,并试图把它们转译成可以交流的思想。一旦这些内容能够被成功地转译成可以交流的语言,就能够带来拯救效果,但无意识的内容都具有令人不安的效果。
    在第一种情境中,集体无意识会取代现实,但这是病理性的;在第二种情境中,个体会感到很混乱,但这并不是病理性状态。

    1922年,荣格在这本当时称之为《新书》的日记里和自己的灵魂展开对话,其中有一段关于宗教的对答,是我迄今看到过最好的阐释,那种感觉好似终于解开了一个谜团。

    荣格的灵魂说:
    ”新的宗教“仅在人类关系的转变中出现,关系绝不会让自己被最深层的知识取代,而且宗教不仅仅有知识构成,反而在看得到的水平上,宗教是有一种全新的人事秩序构成,因此不要期待再从我身上得到更多的知识。你自己明白你想知道一切与天启显现有关的内容,但你没有活出你在这个时代应该活出的一切。
    荣格的自我回答说:
    我完全理解并全部接受你说的话。但是,有一点我还是不明白,知识如何在生命中转化,你必须教我这一点。
    荣格的灵魂说:
    这一点没有什么好说的,它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理性,这是一条象征的路。

    荣格在1922年发表的论文中,将文学艺术作品划分为两类:第一种作品完全源自作者的目的;第二种作品支配作者。荣格认为能够支配作者的作品皆来自集体无意识,在这种情况下,创造性的过程就是被无意识激活的原型意象。

    任何一个使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都能够发出上千种声音,这个人就具有迷惑性和超能力……能够把我们个人的命运转变成整个人类的命运,激发出我们身上有史以来一切慈善的力量,让人类在每一个危险的地方都能发现一个难民并让其度过最漫长的黑夜。
    ——荣格

    坦白说,看到这里,我有些感觉起鸡皮疙瘩。目前和朋友,在一起创业的公司,叫做暗光文化,具体在做的事情,包括自媒体、社群和一些体验课,我们的口号是“成为黑暗中的光,把这短暂的一生活明白”。谈不上要和荣格套近乎,如果说冥冥之中,我受到了什么东西的感召,那可能是被他说中的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激发,或者也可以解释为市场产生了需求。

    1926年,荣格在《无意识过程的心理学》一书中强调了中年过渡期的重要性。这段论述,按照现在的话来说,非常靠谱接地气。

    一个人前半生是自然发展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人首要的目标是在世界上立足、赚钱和养家;后半生是文化发展阶段,涉及对早期价值观的再评估。后半生的目标之一就是保留以前的价值观,同时又认识到这些价值观的对立面,这就意味着个体需要发展自己人各种未得到发展和被忽略的方面。
    ——荣格

    《红书》的正文

    我感到正文部分,除了原原本本摘抄以外,其他言语都是冗余。正文三百多页,我只取第一卷和第二卷当中,那些偶尔翻到,撼动内心,宛如雷电一样的话语。

    相信我。我给你们的不是说教和指示,我凭什么教你们呢?我跟你们讲这个人的路,但不是你们自己的路。我的道路也不是你们的道路,因此我/无法交给你们。路就在我们身上,不在诸神那里,不在说教中,更不在律法里。我们身上有路、真理和生命。
    灾难会降临在依照别人的方式为榜样而生活的人身上!生命与榜样相悖。如果你根据一个榜样去生活,那么你活出的就是榜样的生命,但是如果你不活出自己的生命,那么应该由谁活出你的生命?所以,活出你自己吧。
    路标已经倒下,我们前方都是未被开拓过的道路。不要贪婪地吞下别人的地里产出的水果。你可曾知道你自己就是肥沃的土地,可以长出为你所用的一切?
    但是今天谁知道这些呢?谁知道通往灵魂中永远多产之地的道路?你仅仅通过外在表现去寻找,你们去读书和听从各种意见。这一切有什么用处?
    唯一的道路就是你自己的道路。
    我不是你的救世主、立法者和高级导师,你也不再是小孩子。
    立法、改善、把事情变得简单,这些都会变成错误和邪恶。每个人都应该去寻找自己的路,一条通往团体之间互助友爱的路。人们会看到和感受到他们的路之间的相似性和共同点。
    律法和说教的共通之处就是把人们逼向孤独,因此,他们就会逃离不想要的接触所带来的压力,但是孤独会把人变得敌对和充满恶意。
    因此,给人尊严,让他们各自独立,这样,每个人才能够找到自己所属的团体,并去爱它。
    力量对抗力量,蔑视对抗蔑视,而爱只会与爱相随。让人性有尊严,相信生命能够找到更好的路。
    ——第一卷·序言

    比起那个时代孤独的灵魂,我觉得荣格算是幸福的,他生前虽然没有被完全理解,但也得到了相当的认同,身边围绕着家人和朋友。在《红书》中,他坚持着灵魂的拷问,仿佛被某种力量所驱使,但又似乎踏着欣然选择的道路。

    我直接从目录找到了第二卷的最后一章,因为赫然写着“魔法师”三个字,宛如隧道尽头隐隐发着的光,我毫不犹豫一路冲到底,打开宝箱,然后兀自笑了。

    经过很长一段的寻找之后,我在乡间发现一座小房子,房前种有一大片郁金香。魔法师腓利门和他的妻子博西斯居住在这里,腓利门是一位魔法师,并未试图将驱逐晚年,而是活出晚年的尊严,他的妻子也是如此。他们的兴趣似乎已经变得很窄,甚至有些幼稚。
    他们用水浇生长着郁金香的地方,跟对方讲新绽放的花朵。他们的白天已经变成摇曳的苍白色,被过去照亮,只有来者的黑暗带来的一丝恐惧。
    我:[人们告诉我你会魔法,我对这非常感兴趣。您能跟我讲讲它吗?]
    腓:[我能告诉你什么呢?没有什么可说的。]
    我:[请您不吝赐教。我没有打算成为你的对手。我只是好奇您在做什么,您施的是什么魔法。]
    腓:[你想要什么?我过去曾经帮过这里的人,那时候他们生病又不堪一击。]
    我:[您具体做了些什么?]
    腓:[我做的很简单,就是同情。]
    我:[这就意味着您要么通过表达怜悯,要么通过迷信、同情的方式帮助他们。]
    腓:[可以肯定的是二者都使用了。]
    我:[这就是你所有的魔法?]
    腓:[还有更多。]
    我:[请告诉我那是什么?]
    腓:[这与你无关。你非常傲慢又爱管闲事。]
    我:[请不要误解我的好奇心。我最近听到的一些关于魔法的事情唤起我对这件往事的兴趣,由于我听说您懂魔法,所以便前来拜访您。如果今天的大学依然教魔法,我会在那里学习,但最后的魔法大学也在很久之前被关闭了。而如今,教授对魔法一无所知。所以请您不要过于敏感和吝啬,请告诉我您的一些魔法吧。您肯定不想把这些秘法带到坟墓中吧?]
    腓:[你所做的就只有嘲笑。我为什么要告诉你?这一切都跟我一起埋葬会更好,总有一天会再被发掘出来。人类永远不会失去它,因为魔法会跟着我们每一个人重生。]
    我:[您的意思是?您真的相信人天生就有魔法吗?]
    腓:[如果可以,我会说是的,当然如此。但你会觉得这很可笑。]
    我:[我必须承认这一点非常新颖而且奇怪。所有关于魔法的内容都不能被理解?]
    腓:[魔法既不能传授也不能学习。想学习魔法的想法是非常愚蠢的。]
    我:[那么魔法就是欺骗。]
    腓:[小心,你又开始使用理性了。]
    我:[没有理性很难生存。]
    腓:[这真是魔法的困难之处。]
    我:[如果是这样,这是一项艰难的工作。我认为这是一种完全没有习得理性的高手必然拥有的状态。]
    腓:[我想着就是它的核心所在。]
    我:[神啊,这太糟糕了。]
    腓:[并没有你想象得那么糟糕。随着年龄的增长,理性会衰退,因为它是驱力的核心对立面,年轻时理性和驱力之间的张力比年老时大。你见过年轻的魔法师吗?]
    我:[没有,魔法师的年龄都非常大。]
    腓:[你看,正如我所言。]
    我:[但高手的前景并不好,他必须等到变老后才能去体验魔法的神秘。]
    腓:[如果他在此之前能够抛弃自己的理性,那么他很快就能体验到有用的部分。]
    ——第二卷·第二十一章

    之所以对魔法师这么着迷,和我前一段抽筋了突然开始想写小说有关。小说的名字就叫《拉娜的魔法修炼之旅》,实际上,我此前既没有写过任何小说,也没有对魔法有任何研究,单纯地觉得这题目很酷。

    当看到上面荣格的这段和魔法师腓利门的对话,我此时的心情难以言表,脸上带着的是那种“沧海一声笑”的表情。

    总之,这是一本我认为能召唤荣格的魔法书,和荣格对话的那个魔法师叫腓利门,而于我来说,和我对话的那个魔法师叫荣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红书》一本能召唤荣格的魔法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zfm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