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费公路建设需调整呼吸
6月28日,一年一度的收费公路统计公报发布,收支缺口的持续扩大再次成为舆论焦点。有人质疑,果真“巨亏”?有人反问,既然“巨亏”,为何还建?(某件事引出观点或争议)
用显微镜聚焦“巨亏”,收费公路短期内确实是“赔本买卖”;若拿着望远镜去辨识全局,就能发现收费公路的意义不能仅仅局限在自身盈亏的小算盘上,而是要放眼于中国发展速度的大盘子中。首先,公路的长度联结着发展的速度。三十多年来收费公路的加速发展,为一个个交通闭塞的地区打开了的大门,为一户户陷于贫困的农民送去了希望,更为中国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推背感”。其次,我国四通八达的交通大动脉证明了改革开放初期“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政策是十分正确的。若不然,恐怕今日之中国还要受制于基础设施瓶颈。(意义、案例表明自己的观点)
债务规模、收支缺口的扩大,是我们在经济快速发展中不得不付出的必然成本。然而,要在“十三五”期间基本实现高速公路对城区20万以上人口城市的全覆盖,高速公路建设仍然不容放松。从这个角度讲,收费公路建设不仅要对发展过程中的收支缺口多些淡然与宽容,还要正视发展过程中的收支缺口的扩大态势。(承上启下,引出对策)
如何破题,收费公路建设还需调整呼吸。发展不是百米赛跑,速度并非越快越好,范围也不是越大越好。过快,债务压力将继续加大,导致“透支明天”;过慢,通行需求无法满足,地方发展会遭遇瓶颈。过宽,有些路线讲求直线距离最短需“逢山开路、遇河架桥”,成本骤增;过窄,有些路线没通两年就不够用、常年堵,也不合适。因此,收费公路建设需把握节奏、控制范围。(观点+事实/道理)
把握好节奏、控制好范围,更需掌握好平衡。从全国来看,中东部地区收费公路建得早、成本低、赚得多、债务少。反之,西部地区建得晚、成本高、车流少、困难大。一省之内,不同区域间也存在类似的“贫富不均”。手里钱就那么多,是为发达区域锦上添花?还是为欠发达地区雪中送炭?种种难题,都需要科学的分析、复杂的计算、理性的谋划。对收费公路的管理主体——地方政府而言,原则似乎很简单,就是“矛盾分清主次先后、规划找准轻重缓急”,但在具体操作时,无疑还需深入调研、广泛纳谏、全面论证。求解这道方程式的过程,其实也是提升自身执政水平的过程。(下结论+给对策)
与中国经济转入中高速增长一样,作为重大基础设施之一,收费公路建设也需在奔跑中调整呼吸,我们既不能因其债台高筑就畏首畏尾、贻误战机,拖了中国速度的后腿,也不能因其贡献明显就多建快上、过度超前,影响了发展的质量与可持续性!只有建设速度更加理性、平稳、可持续,才能保障我们的中国速度更快、更稳、更远!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思凡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