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的古代大文豪当中,我对苏轼情有独钟,吸引我的不仅仅是他的才华,还有他的真性情,幽默诙谐、乐观豁达、自由豪放、坦诚待人。在读了林语堂先生的《苏轼传》,听了康震老师在百家讲坛对苏轼的精准解读,对苏轼越发了解与喜爱。
苏轼是文学艺术领域中的全才与天才,在诗歌领域,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词的领域,他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在散文的领域,他与自己的老师欧阳修并称“欧苏”,人们评价他的散文风格是“欧文如潮、苏文如海”;在书法领域,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苏黄米蔡”,在绘画领域,它是缝在湖州竹派的代表人物,擅长画枯木怪石墨竹,在学术思想领域,他是宋代三大学派的代表人物……每一个领域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苏轼为什么能如此卓著,我们可以走近他的少年时代,一探究竟。
父亲的严慈相济
在苏轼六十多岁的时候,被贬到海南岛,那时候的生存环境是很恶劣的,不是像现在那样,可以说是荒芜之地。晚上的时候他做梦了,梦里自己变成小孩,而爸爸就在隔壁监督他读书,梦醒以后,苏轼赶紧写首诗来记录梦里发生的一切。“夜梦嬉戏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粗及桓庄初。怛然悸寤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他的诗词说自己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喜欢玩, 不喜欢读书,爸爸就在隔壁监督他。有一次,爸爸有事出门了,给他留了作业,让他一天之内把一本史书读完,回来他爸爸要检查,苏轼一看时间,老爸就要回来了,但是这本史书读了一半都没有啊,顿时胸口特别难受,嘴巴好像鱼咬了钓钩一样,很痛苦。我们来想一下,苏轼这是已经六十多岁了,晚上还能梦见这样的情景,他父亲的严厉可不是一般,都到骨子里头了,可见父亲对苏氏两兄弟的学习非常严厉。当然苏父严厉之余也满含慈爱,苏轼、苏辙,学习之余在自家院子里淘气,一不留神挖到一块黑黢黢,光溜溜的石头。小哥俩搬着石头做游戏,“老苏”看到后,不但没有责怪,反而表扬这俩弟兄的惊喜发现:这是一块上好的砚石。不过“有砚之德,而不足于行耳”,已经具备了砚台的内涵品质,只是需要对其外形稍加雕琢,砚台的内涵和品质是什么呢?就是很能够很好地、默默地为毛笔和墨汁服务。苏醒告诫两个儿子说要好好使用这方砚,将来一定会写出与众不同的文章。之后,磨成砚台,交给苏轼。在今后的人生岁月中,苏轼一直珍藏着这块砚台。据说,现在被一个大家收藏。我想,父亲如此对儿童的教益,是终身受用的
母亲的人格魅力
母亲程氏的教育对苏轼兄弟的成长也至关重要。苏轼的母亲程氏出身官宦之家,文化素养深厚,个性仁慈而果断。他对苏轼的人格教育,今天读来,也令人欣赏敬仰,颇受启发。苏轼十来岁的时候,程夫人给他读《后汉书·范滂传》中的故事。范滂是东汉时代著名的政治家,他查办贪官污吏,铁面无私,结果遭到了奸臣陷害,被判处极刑。上刑场前他与母亲诀别,说:母亲,我对不起您。今后只有让弟弟尽孝了,我就要跟随父亲在九泉之下。生者和死者,都各得其所。只求您舍弃难以隔断的恩情,不要增加悲伤。他母亲深明大义,对他说,你今天能与忠义之臣齐名,死何有恨。既已享有美名,又要盼望长寿富贵,岂能双全?我支持你为了理想舍弃生命。十岁的苏轼听完站起身来,激动地说:母亲,倘若我也要做一个范滂这样的人,您同意吗?这是一个让为人父母者左右为难的问题。该如何回答呢?或许更多的父母在内心深处,都不愿让自己的儿子像范滂一样走向断头台。可程夫人却很平静地说:如果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好一个与众不同的回答,好一位义薄云天的母亲。
程夫人个性果敢坚毅而又仁慈善良。苏轼家里的庭院种满了各式各样的花草树木,显得生机勃勃,引得许多鸟雀都来这里栖息、筑巢。可程夫人却担心小孩子不懂事会弄伤鸟雀,伤及幼雏,于是“下令”严禁小孩子捕鸟。如此一来,来这里安家筑巢的鸟儿自然越来越多,有些胆子大的鸟儿甚至把鸟窝筑到了低矮的树枝上。苏轼兄弟和小伙伴常常围绕在鸟窝边,逗弄可爱的小鸟,给它们喂食。这种教育,这是人格教育,做太多思想工作,还不如以身作则,所以苏轼活得很潇洒,有什么就说什么,可以说她妈妈是一位很高质量的母亲。
自身的勤奋好学
第一,下笨功夫,打好扎实的基础。
苏轼曾经将一百卷的《汉书》手抄三遍。《汉书》的字数将近七十五万字,抄写三遍,得有多么坚强的毅力,又是多么深厚的基础。苏轼抄写《汉书》也很有个人特色:最初抄写一段,以三个字作段落题目,第二次抄写以两个字作题,最后只需一字题目便可概括全意,真正做到了记忆与理解的有机结合。有人从《汉书》中随意举出一个字,苏轼便可由此字开始一直背诵下去,没有一字差错。
第二,下巧功夫。
苏轼发明了八面受敌读书法,其实就是分主题阅读法。举个例子,比如我们读《西游记》,第一次围绕唐僧专心取经这个主题读;第二次围绕孙悟空斩妖除魔这个主题诵读;第三次围绕猪八戒三心二意这个主题诵读等等,从每一个主题去读的时候,就等于是一本新书。通过这种读法,一本《西游记》可以变成两本、三本、甚至十来本书,所以这种分主题的反复阅读可以将书读通读透。
少年天才苏轼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环境的“沃土”,父亲在学业上的严格督促,母亲在人格方面的悉心引导,再加上苏轼自己以坚强的毅力与科学的方法进行学习,所以造就了世上独一无二的苏轼。
透过苏轼看家庭教育 透过苏轼看家庭教育 透过苏轼看家庭教育 透过苏轼看家庭教育 透过苏轼看家庭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