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序·周书·三
武王驾崩之后,周公走上政治舞台的中心。他要做的是周王朝治理的顶层设计。
成王既黜殷命,杀武庚,命微子启代殷后,作微子之命。
微子启是纣王同一个母亲的兄弟,周武王姬发封微子启在宋地,宋国成为殷商遗民的聚居地——微子启需要祭祀商朝开国之君汤。这是西周立国的特色——只是推翻统治地位,并不把殷商的统治阶级给彻底抹了,位置没了,继承还在。君主立宪,君主的承嗣未绝,是人类的良善。反观朱家子孙在明末的动乱中,几乎被割光了。
唐叔得禾,异亩同颖,献诸天子。王命唐叔归周公于东,作归禾。
根据《史记》记载晋国唐叔得到不错的成熟的谷穗,献给成王,成王让唐叔送到东边周公征伐管叔、蔡叔叛乱的营地。
异亩同颖,郑玄解释为两株苗同为一穗。
那是把异象当一回事不奇怪。
周公既得命禾,旅天子之命,作嘉禾。
厦门最早叫嘉禾屿,每次在岛外仿佛能看见岛上稻谷压穗的风光。周公得到唐叔送来的谷,写下了《嘉禾》就留下下面这一句话。
经:周公奉鬯,立于阼阶,延登,赞曰:「假王莅政,勤和天下。」
周公奉酒,站在堂前的台阶,其他人赞扬说他理政勤和天下。
成王既伐管叔、蔡叔,以殷余民封康叔,作康诰、酒诰、梓材。
这三篇正文中都有。三监叛乱被镇压之后,成王敕封康叔到卫国担任卫国君长,周公担心康叔,作三篇,殷切关怀。
朝歌的北叫邺,南叫鄘,东叫卫。
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作召诰。
正文中有。周王朝在成为天下共祖之前,就有两都的存在。包括殷商迁都多次,祖庙与都城也不在一个地方。迁移以求存。
召公既相宅,周公往营成周,使来告卜,作洛诰。
成周既成,迁殷顽民,周公以王命诰,作多士。
加上《召诰》,形成了成周营建三部曲。为了安定中原,西周在中原腹地建立了都城成周,后来平王东迁,西周故地成为秦王朝的种子。
周公作无逸。
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为左右,召公不说,周公作君奭。
成王正式即位后,召公和周公成为相,召公认为周公摄政安平天下,功劳可与父辈相提并论,实在不合适再担任大臣,很不开心。周公于是写下《君奭》把之前历史上出现过的辅政大臣列举了一遍,表明自己的心迹。
读周公这一部分的时候,没有他就没有两周800年。推翻纣王,只是推翻原有的秩序,建立新秩序是周公,这一过程有不理解,甚至反叛的,能做就做,不能做就保留自己有用之身,天下为公,周公兢兢业业,无怪孔子谈周公。
成王东伐淮夷,遂践奄,作成王征。
成王既践奄,将迁其君于蒲姑,周公告召公,作将蒲姑。
成王归自奄,在宗周诰庶邦,作多方。
成王既黜殷命,灭淮夷,还归在丰,作周官。
成王讨伐淮夷的整个过程,只留下《多方》一篇,他到了今天的鲁南、淮北奄国所在,将奄国的君主迁徙到齐国,姜太公治下一个叫薄姑的地方。《汉书地理志》说殷商末年有薄姑氏,到了周成王时期,薄姑氏作乱,被成王所灭,薄姑氏的地封给了齐国。
薄姑氏作乱理由很简单:武王死得早,成王还小,周公被人怀疑,这是将要动乱的迹象,反了吧——没有一丝丝顾虑。
周公作立政。
成王既伐东夷,肃慎来贺,王俾荣伯,作贿肃慎之命。
肃慎似乎是女真、满族的祖先,马融注解说是北夷。肃慎来贺,成王把肃慎上贡的赐给了荣伯,有箭矢和砮石。砮石就是可以做箭镞的石头。
成王这么做是有说法的。分给同姓的是玉,表示亲。分给异姓的是远方的贡品,使不忘威服远方。
西周封建是一圈又一圈,与君主关系由近及远,里面的是京都的拱卫,外面是同姓的封国,不是来自父姓的姬,就是来自母姓的姜,如姜太公。再外,蛮夷。
周公在丰,将没,欲葬成周。公薨,成王葬于毕,告周公,作亳姑。
周公想要把自己埋在成周,表示我不敢离开成王。周公死后,成王却将他葬在毕,也就是文王的葬地,表示周公不是我的臣子,周公的功劳我哪能做他的君主。
功成而弗居,是以不去,是周公。周公死后的秋天,天象大变,没有收成,树也倒了。周人害怕,成王与大臣打开了金縢一书,发现周公的拳拳之心——成王和左右手问太史有这事吗?太史说有,但是周公不让我说。
这是不断出现的历史场景,也是人性场景。
成王哭了,说:“周公勤劳王家,我竟然不知道。今天上天发威,以彰显周公的德行,我要以国礼对待。”
成王举行郊祭,天气好了,收成有了,之后鲁国世代郊祭文王,后来孔子在鲁国长大,学习礼仪,因为鲁国反而是保存周礼最好的国家,源头在周公。
《亳姑》亡佚了。
至此,周书的周公时代落下帷幕。后周公时代开启,明天大概是《尚书》最后一天了。
打完,收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