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西陆华胥。
不知道你平时有没有这样的体验:
移动互联的情境下,时间越来越碎片化,总是被大大小小的事情占据。
注意力越来越涣散,在不同的APP之间跳转。
工作越来越多线程,手上兼顾几项任务,并行不悖可进度却不理想。
随之而来的是,随时刷新查收工作邮件或消息,不断参加冗长或短促的会议,熟练切换任务反而手忙脚乱……
每天忙忙碌碌,却并没有什么产出,整个人还身心俱疲。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简单来说,这是工作模式出了问题。
因为时间和注意力的碎片化,工作变得浮浅化,在大与小、轻与重、缓与急之间的事项中来来回回,却无法深入进去,形成足够的生产力,创造个人价值。
想要破解这个难题,需要刻意改进优化个人工作模式,今天分享的这本《深度工作》能够帮到你。
01
# 关于本书
这本书讲述了在碎片化时代,如何训练大脑排除干扰,提高大脑的深度思维能力,提升个人的深度工作能力,创造更多价值。
本书作者是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博士卡尔·纽波特。
他敏锐地发现了当前信息时代、知识工作中人们日益突出的忙碌却产出堪忧的现象,揭示了从事浮浅事务的危害,提出了深度工作的概念,给出了相应的方法。
全书内容围绕深度工作的主题展开,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理论,揭示了深度工作的价值所在、为何少见以及价值意义。
包含对深度工作概念的阐述,包括历史上以及现当代成功人士深度工作模式的例证,以及从神经学、心理学、哲学的角度对深度工作可行性和重要性的论证。
概括起来,作者认为,想要取得工作成绩,创造个人价值,就需要进行深度工作,在如今信息过载、时间碎片的环境中,深度工作颇具意义,能帮助我们提升能力、高效工作。
第二部分是准则,具体介绍了深度工作的策略及方法,结合不同行业高手的案例,以及作者自己的经历,为大家分享了应该如何深度工作,在重要事情上拿结果。
作者在这里分享了四条深度工作的准则,分别是工作要深入、拥抱无聊、远离社交媒体、摒弃浮浅,每条准则下都有具体的工作方法。
02
# 读书笔记
01)深度工作: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02)浮浅工作: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03)最小阻力原则:在工作环境下,若各种行为对于底线的影响没有得到明确的反馈意见,我们倾向于采用当下最简单易行的行为。
04)忙碌代表生产能力:在工作中,对于生产能力和价值没有明确的指标时,很多知识工作者都会采用工业时代关于生产能力的指标,以可视的方式完成很多事情。
05)培养深度工作能力的4个步骤:选择适合自己的深度工作模式、将工作内化成习惯、坚持去执行深度工作模式并适当减少整体工作时间。
06)4种深度工作的模式
节奏模式:在每天的固定时间都做同一件事,形成工作节奏,将深度工作整合到生活中。
双峰模式:将个人时间分为两块,其中一段时间追求高强度、无干扰的专注,其余时间完成浮浅工作。
禁欲模式:切断一切与外界联系的媒介,将自己封闭在别人联系不到的地方进行深度工作。
记者模式:在日程安排中,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能立刻进入深度工作模式。
07)一些深度工作的方法、技巧
*选定一个专门深度工作的场所,在这个地方全身心投入。
*通过大手笔的投入办公用品乃至环境,让自己重视工作、深度工作。比如,买优质设备办公,去酒店创作。
*设定极度重要目标、引领性指标、醒目的计分板、定期问责机制,促使自己深度工作。
*设立网络安息日,限制使用网络的时间,或者在工作外使用网络的时间。
*找出优先性很高的任务,并设定截止时间,而预留的时间要少于估算时间。
*给大脑寻找高质量的活动,替代沉浸网络带来的诱惑。
*在身体劳作而心智空闲的时候(比如走路、慢跑、淋浴),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件定义明确的专业难题上进行冥想。
*定量分析每天每项工作的深浅程度,并据此优化安排。
*日程安排里,为探索性的思考预留时间,一旦灵光乍现、灵感爆发,产生突破性洞见,其他安排可以往后推。
*严格限定每天的工作截止时间,提高固定日程的生产力。
*变得不容易联系到,让给你发邮件的人做更多的操作,从而筛除非必要的联系。
03
# 读书感想
01)
无论时代变迁、技术进步,拥有深度工作能力的人,更容易成功,成为各自领域的高手、赢家。
1922年,心理学家卡尔·荣格选择在伯林根村庄修建一座塔楼作为办公室,他在心理学上取得的很多洞见,就源于这里的工作。
16 世纪的散文家米歇尔·德·蒙田,选择远离城堡的地方修建自己的图书馆,在其中阅读写作。
19世纪的马克·吐温,在纽约库阿里农场的一间小屋里深度工作,完成了自己的代表作《汤姆·索亚历险记》。
当代的作家J.K.罗琳,从家里搬到附近的酒店套房里住,远离打扰及网络,完成了《哈利·波特》系列最后一部《死亡圣器》的创作。
类似的例子,书中还有很多,现实中还有更多。
也许这是一个真相,只是我们并不愿意面对:
深度工作带来突出成果,而在不同的时代里,这都是一个稀缺却高价值的技能,能够深度工作的人,产出水平更高,创造价值更大,在协作网络中更占优势。
深度工作的欠缺,跟是否有网络打扰、工作量是不是多,没有太大的关系。
过去或者现在,总是有人忙忙碌碌而浮于表面,也总是有人看到本质,在重要的事上产出成果。
而背后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忙碌并不意味着高效。
这个问题,在如今的信息时代尤为突出,在知识工作者的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多任务并行反复切换的工作状态,是一种浮浅的工作状态,看起来很忙,但是却浮于表面,恰恰反映出在注意力管理上的不到位。
不仅如此,这样的工作方式,在大脑思路切换的时候,还会损耗很多精力,每一截工作的状态和质量也无法得到保证。
与之相反,屏蔽干扰的深度工作,能让我们保持良好的状态,一次只做一件事,专心致志地做好一件事,进而做好更多事情。
欲速则不达,慢慢来反而比较快,而这个慢,是相对于浮浅工作而言的深度工作、沉浸其中。
看起来进展慢,没有兼顾其他,没有显得那么高效,其实正是在推进那20%的重要事情,其余事,抵不过它。
02)
对照书中的模式、方法,我发现自己这几年在无意间形成了深度工作的行为习惯,比如:
每天坚持早起,利用早上安静事少的时间,进行日更写作,这段时间效率比较高,争取按时按点完成并发布。
工作日的时候,把重要事项、需要较多精力的内容,放在上午心力充沛的时候,这都属于节奏模式。
在处理多项工作任务时,全力保证大块时间用于重点工作且尽量不受打扰,其余时间穿插着处理不费脑子的简单工作,就类似于双峰模式。
不加班的周末时间,利用整块时间阅读和写作,期间虽然没有断网,不过让手机、电脑都保持静音,完成阶段性任务后才查看信息,属于短时间的禁欲模式。
当然了,自己这些日常模式,和书中提到的标准模式,还有很大差距,还需要不断精进提升。
听了解读,再看原著,我更加坚定了下面的想法:
想达到高效能,要积极学习高手的工作模式,为自己所用,跟实际结合,保持迭代优化。
如此,就能打造出自己独特的工作模式,有效利用精力,取得工作成果。
03)
可以说,对于每个人而言,工作就是一场修行,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处在什么阶段,这场修行都是漫长的岁月。
在这条修行路上,眼前有一些坑:认为忙碌就是高效,工作时间长就是工作能力强,工作的事务多就代表工作价值大。
现实并不是这样的,做十件二流的事,也抵不上做一件一流的事,做几十件芝麻一般的小事,分量上也抵不过一件西瓜一般的大事。
做正确的事,做重要的事,需要时间、精力,需要持续的投入,如此才能力出一孔,大力出奇迹。
资源有限,工作无限,我们有必要探索并实践出自己的工作模式,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开展工作,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时间,发挥潜力,取得成绩。
到底是要深度工作,还是要浮浅工作,想必你的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与你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