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该说,三月上旬开始参与其中的这次“师德师风”网络培训实在是一股春风,它及时地吹过我本已冰冻的心田,是这片土地一下子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不是做作,的确如此,整日的忙碌,整日无头绪的忙碌,已经让我只知道依章办事了,已经让我犹如拉磨的驴子只知埋头转圈了,是的,工作在有条不紊地干着,可心田已经失去了活力,这是多么平静但又多么可怕呀!
就在这样的时刻,这次培训它来了。
诚实的讲,我曾经是很不喜欢听到“师德师风”这四个字的,原因之一是自己对自己的师德情况坚信不疑,我爱我的工作,爱我的学生,毋庸置疑;其次就是,每一次听到这四个字,我总觉得是一种贬义的,是带有羞辱性的,各行各业都有违反职业道德的现象,凭什么就因为极少数老师的不良行为就否定全体老师团体的师德水平呢?还有第三条,听起来或许有些滑稽——我认为师德是学习不来的,所以无论怎样讲、怎样做,恐怕都很难有什么实效,我认为一个人品德的养成应该在青少年时代,等参加工作了,他的世界观、价值观已经形成,这时候试图改变,恐怕不太容易,甚至是徒劳的。正是因为上述三条原因,我总是严格要求自己,对工作足够认真、对孩子足够热爱、对行为足够检点。但是,说起“师德师风”学习,则总是心不在焉、虚以应付。

但,这一次,我很例外。
首先是课程的海量让我很意外。打开学习平台,映入眼帘的是那么多的视频,一集一集足有43集内容,总量恐怕有几千分钟吧?这样的学习量着实让人感到震惊,虽然学习要求并没有让我们必须每集都看,但如此海量的资源分明在向我发出轻轻的呼唤,我没有理由错过它们;
此外是课程的内容让我意外。43集的视频课程,选题各不相同,绝少内容重复和相似相近的,有一线老师生动活泼的教学案例,有专家学者深刻透彻的理论阐释,有打造阳光心态的教师心理疏导,也有呵护学生的工作经验介绍……不一而足,精彩纷呈,这就是每一位老师的知识宝库,我绝不能错过它们;
第三是讲课老师的个人魅力让我意外。魅力总是能打动人心,你看那些执教的老师们,他们是多么自信与机智,是多么诚恳而执着,又是多么懂得我们老师、懂得我们的孩子。桂贤娣老师的活泼与幽默让我屡屡捧腹,王毓珣老师的博学与恳切让我思虑万千,张红老师的优雅和深度则让我茅塞顿开……他们的话不娇柔、不造作,字字句句都能说到我的心坎里,像王毓珣老师说:“我反对人们把我们老师比作春蚕,什么春蚕到死丝方尽?我们老师哪里能那么悲戚?你看人家蚕,人家吐丝作茧是营造一个自我学习的空间,等完成伟大的嬗变之后变成蝴蝶又飞走了……怎么可能吐丝吐到死呢?”多么亲切,多么有道理,又多么体谅老师的心思啊!

一路走来,在学习中反思,在思索中前进,就个人感觉而言,我的收获应该是满满的。
我觉得一个老师应该树立两种意识:
一是要树立学习意识。《中小学道德规范》中对老师有“终身学习”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老师有“扎实学识”的要求,以前有人说老师是蜡炬,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我觉得做蜡炬不行,那光亮太小了,而且本身也太脆弱了,自己最终”鞠躬尽瘁“了,也没有给学生照亮多少空间,离成人达己当然差得远了,所以老师应该像电灯,不但亮,还要亮得久。而要做到这种境界,就必须学习。当然,这学习包括师德学习。这次学习已经让我意识到了自己的收获是如此之大,自己的见识是多么的浅薄,当然,对我内心的触动也是难以用语言所能形容的。面对师德问题,每一个老师都应该拿出一份坦诚,要认识到我们这个队伍就像清澈见底的小溪,即便清澈,也有泥沙,有高尚的也有卑劣的,又善良的也有邪恶的,我们需要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来净化我们的队伍,我们需要在表彰优秀的同时惩治败类,害群之马的存在只能让我们的队伍蒙羞,而师德师风建设的最终结果一定是让我们的职业更加受人信任、受人尊重、受人爱戴。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积极投身于这样的学习之中呢?
二是树立“情怀意识”,在我的理解里,情怀是包容的胸怀,是执着的信念,更是一种热爱、一种奉献。往小的说,情怀是实现自己的抱负,但这只能算是小情怀;大情怀应该是利他的,是为了成就他人的。作为教师这个职业,我们的大情怀就是让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孩子成才!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的心里必须有大爱,孔子不因学生患恶疾而抛弃,陶行知不因条件艰难而改变志向,此外还有张伯苓,还有陈鹤琴,还有叶圣陶……他们都是有大爱的人,他们爱着自己的国,自己的民族,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学生……他们因大爱而奋斗,因大爱而坚持!我们怎能不敬仰他们,不砥砺自己,不拼搏奋斗?
总之,前进的路还很漫长,但通过学习,我充满力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教育之路上,我将求索不止,奋斗不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