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耕而陶聊茶器:四、赋咏谁最先,厥传惟杜育(2)

耕而陶聊茶器:四、赋咏谁最先,厥传惟杜育(2)

作者: 耕而陶_茶 | 来源:发表于2023-06-15 19:55 被阅读0次

      远在周朝,政府就有分管茶叶的官员了。当时的茶叶主要是作为祭祀使用,可以想见,那时候祭祀用的东西随时要取,随时要用,那么它必定是晾晒干的东西,如果不是干叶,必然不能随时取用。实际那个时候的茶就是不揉不炒,自然晾晒而干,已经似于现在的白茶了。《僮约》中所记“武阳买茶”即到现在四川眉山市彭山地区去买的茶叶,指的也是自然晒干的茶叶,不可能是鲜叶。茶叶能集中到市场去卖,一定得晒干才行,否则就会腐烂无用。武阳卖的茶应该就是白茶。

      《广雅》成书于三国魏明帝太和年间(227-232),张揖撰。《广雅》记载:“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姜葱芼之。”说明那时不单有散茶,还有用米汤掺和着茶叶一起做成的饼茶。喝时要把茶饼炙烤一下,捣成茶末后放入瓷碗中,然后冲入开水,再加上葱、姜等调料一起饮用。为什么要“成以米膏出之”呢?这就说明了那时候的茶,肯定不是蒸青的,它就是晒干的茶。如果是蒸青的茶,经过热气熏蒸,茶叶中必然流出茶汁,果胶之类的黏性东西也会部分分离出来,这样就可以把茶搞成团状或者饼状了。而这里说“成以米膏出之”,通俗地讲是当时的人们把米膏当成了浆糊,把这些晒干的茶叶粘在了一起,所以这些茶必然是晒干的白茶。

      “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姜葱芼之”的吃茶风俗至今仍然在个别地区留有遗风,比如云贵那边少数民族的油茶、烤茶、竹筒茶,湖南安化的擂茶。安化擂茶,选用当地茶叶,再按一定比例加入花生、芝麻、食盐、生姜等食料放进陶钵里,接着用茶树粗枝做成的圆头木棒加少量水研碎,磨成泥状后倒进茶钵里用开水冲调成汤,再分别舀进大碗,其后将炒熟了的米、绿豆投入碗内食用(见后图,安化洞市老街的擂茶)。

      三国两晋南北朝,饮茶之事渐渐为豪门所青睐、文人所歌咏,带动了饮茶习俗的传播并逐渐进入百姓生活。三国《吴志•韦曜传》记录了一个孙皓赐茶代酒的事,“孙皓每飨宴坐席,无不率以七胜为限。虽不尽入口,皆浇灌取尽,曜饮酒不过二升,皓初礼异,密赐茶荈以代酒。”看,“以茶代酒”的饮器共用场景出现在了豪门的宴饮之上。

        晋代,对茶的记录在文学史上出现了两个首现,其一是张载的诗《登成都白菟楼》中首现赞茶文字,其二为杜育写就的我国最早专门歌吟茶事的诗赋《荈赋》。张载,西晋中书侍郎,以文学著称,有《登成都白菟楼》一诗传世。《晋书》记:“张载字孟阳,安平人也。父收,蜀郡太守。载性闲雅,博学有文章。太康初,至蜀省父。”公元280年,张载去探望在成都做蜀郡太守的父亲,省亲期间,他游走于成都,对那里的市井风貌、风土人情有了深入了解,《登成都白菟楼》就是张载此次成都之行的作品。

        白菟楼又称“张仪楼”,为秦时张仪所建。诗词描写了白菟楼的雄伟气势跟当时成都商业的繁荣、物品的丰富,特别赞美了四川的香茶,这是中国文学赞茶诗句的首现。诗中写道:“重城结曲阿,飞宇起层楼…西瞻岷山岭,嵯峨似荆巫…鼎食随时进,百和妙且殊。披林采秋橘,临江钓春鱼…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

      "六清"即指《周礼》的“六饮”,是供周天子食用的六种饮料,有水、浆、醴、凉、醫、酏。九区即九州,在晋代指当时全国区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后用“九州”泛指全中国。在张载的笔下,茶水的味美冠于周天子的六饮,茶水的芬芳流播九州。这就反映出当时作为饮料的茶已经为人们所日用且向四方传播。

    版权声明:本文为简书认证美食作者"耕而陶对茶"原创撰写,任何单位、媒体、个人未经允许不得复制转载,违者必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耕而陶聊茶器:四、赋咏谁最先,厥传惟杜育(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zmly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