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又偷着玩手机?”,“作业写完了么?又玩手机”,“别玩手机了,吃饭了。”以上和孩子的斗智斗勇是不是每天都发生?
你想过吗,我们作为家长,我们琢磨的是:怎么能不让孩子玩手机?这是我们要解决的。那孩子的想法是什么,不玩游戏他玩什么啊?他做什么呢?看,这是两个问题。
长时间玩手机游戏对身体有危害,这已经得到了科学验证:比如孩子会伤眼睛,会导致睡眠减少,易患疾病,不善于与人交流,容易产生自闭、孤独的心理和行为等等。
那怎么办呢?于是,我们很多家长的处理方式是把手机没收。
好,这下孩子玩不了手机,我们家长的问题算是解决了。但孩子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啊?他不玩游戏他干嘛呀?所以你看吧,只要有机会,孩子就会偷着玩。
其实啊,正确的解决方式是:我们要和孩子认真沟通,发现和培养孩子其他的兴趣,比如唱歌、雕塑、绘画、读书、尤其是与孩子共读,还有打球、拍照、体育运动、弹奏乐器等等,当孩子玩手机游戏不是唯一选择的时候,他自然就不会再迷恋手机了。
也就是说,我们通过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解决了他不玩手机玩什么的问题,当然我们家长的问题也一并解决了。
这是思维逻辑的小小变化,核心就是:解决问题背后的问题。
而爱玩手机只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叛逆、厌学、胆小、顶嘴、不尊重人,不合群、孤僻等等问题中的一种。
接下来,我们说说叛逆期。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三个叛逆阶段。在不同的叛逆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生理发育特点,我们家长的应对就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策略。第一个是孩子"2、3岁神兽"阶段出现的叛逆行为,这是宝妈、宝爸们的"噩梦"时期,称为“宝宝叛逆期”。第二个是孩子"7、8"岁的时候,北方话叫"讨狗嫌",是孩子最淘气的时候,连小狗,小鸭都嫌弃他。称为“儿童叛逆期”。
第三个是孩子"12-18"岁的时候,这是大家最常见,也是最熟知的“青春叛逆期"。
孩子在进入叛逆期之后,独立性、自尊心非常强烈,经常主观上认为父母的教育、辅导、唠叨是在控制自己,所以孩子就会用不听、不学甚至离家出走等极端方式对抗。
我介绍两个我和儿子沟通的场景。儿子在7.8岁的时候,有次犯了几个小错误。我蹲下摸着他的头说:"儿子,从小你就会背三字经。养不教,父之过。今天你的错误爸爸不打你,是爸爸没有教好你,你打爸爸,打5下。"我说完就半跪在床边上,他大哭着抱着我的背,"爸爸,我错了,我不能打爸爸,是我的错。"那天,我儿子学会了承担。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大概十一二岁的样子吧,往往喜欢说谎。有一次他打电话给我,要买那种露手指的皮手套。我问他:“为什么想买呢?”儿子说:“多酷啊,我喜欢,我想和同学们炫耀。”我答应了,然后告诉他:“爸爸和妈妈商量了,为了奖励儿子说实话,给你买。”那天,儿子学会了诚实、诚恳表达。
其实,孩子能否接受家长的教育,关键取决于孩子在内心如何看待家长,如果孩子根本就厌烦,根本就不想接受家长的引导,这种情况下越努力教育就越没用!所以,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要真诚!姿态要平等!批评要透明!要在孩子的小伙伴面前给他留面子,要适度满足孩子的自尊心。
总结一下:
如何与孩子沟通?真正去倾听孩子的声音,解决孩子问题背后的问题,把事情简单化,和孩子的沟通就顺畅了。
儿子大学毕业参加工作,问我:“为什么有些事情自己做不好?”我给他讲,爸爸20几岁时开饭店,你在门前去扶歪倒的扎啤桶。围着扎啤桶转着圈也扶不正,总是东倒西歪的;这时隔壁的小张叔叔跑过来,用一只手把桶摆正了。
2岁多的小朋友,教授再多的方法也扶不正一个20斤的啤酒桶;20岁的叔叔不用任何方法就做到了。原因是什么?小朋友需要长大!从此,儿子做任何事情都不再烦躁,焦虑;他知道了,他需要长大。
我是九垚,如何与孩子更好的沟通,陪伴TA长大,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