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萧语禾
(案例均取得当事人的同意授权引用,为保护隐私,采用化名,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谁的心中没有缺爱的洞?
谁不曾渴望得到父母或爱人的关注与爱?
一次团体中的姊妹L提出自己的疑惑:每当小时候常常欺负她的大姨打电话给妈妈,她就会非常生气,即便她跟妈妈说因为大姨小时候常常欺负她,妈妈仍然无动于衷,甚至不相信她似的说大姨不会这样,是她误会了,这让她更加气愤。
在团体中,姊妹们帮助她看见她的气愤是源自于成长过程中母亲的缺席,是源自于内心中想要跟大姨争取母亲的爱。就像是一个两三岁的孩子,依偎在妈妈的怀抱,而当此时身边有一个人过来跟妈妈聊天,就好像妈妈会被抢走似的。所以想尽一切办法,哭阿闹阿的去抢回妈妈的注意力。这时,在孩子的世界观里,妈妈只属于我一个,她就是我的全部。
可惜的是L的妈妈,从来没有看明白L努力想要传递的信息。
L想让妈妈知道,我才是那个真真正正爱你的人,而你也应该像我爱你那样爱我啊。我将真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让L非常难过。
虽然我们已经长大,不再是孩子,但心里还是会一直渴望得到父母的爱,跟父母要不到,再转而在亲密关系中和另一半要,另一半能够填补还好,不能填补呢?
团体的另一位姊妹Y的父母也是从小没有对她有过肯定正面的鼓励,所有能想象的或者难以想象的恶劣之极的话,父亲都曾对她说过,而母亲也像一个不得不的照顾者,导致Y虽然生活吃穿无虞,却像是感情孤儿。婚后,她将这种感情需求转而向先生索取,但就像一场诅咒一样,她先生就像她妈妈,你叫他做甚么他会去做,但没有”感情交流”,在这样的孤儿婚姻中,她痛苦纠结不已,十分内耗。
这时我问大家,谁的内心没有缺爱的洞?每个人都说有。
所以然后呢?
之前武志红先生的巨婴国一书掀起广泛讨论,许多人都把焦点放在父母皆祸害,却忽略了这只是心理成长的前面一小段,真正的心理成长是:探索过去是为了了解今天的我是怎样形成的,然后我为我自己负起责任!
所以每个人心中都有缺爱的洞,但请你长大,自己去填补这个洞,而不是把责任归咎到父母或爱人身上!
当我们进一步帮助Y深挖为何如此内耗却无法作出选择,原来Y的模式是父亲从小的打压指责,让她对自己没有信心,所以一直从外面找权威,希望有个权威给自己明确的答案。然而,当别人给他答案时,她其实仍无法做出决定,因为那是别人根据自己的性格经验等形塑的价值体系的结果,不是她自己的,所以任凭一百个人告诉她一百个答案,她还是无法做决定。
在团体中,我问她,如果换个位置,假设今天发生这种状况的是她的女儿,而她作为妈妈,会怎样给女儿建议呢?这个,其实就是Y根据自己价值体系而得出的答案,真正的权威是自己,只有自己可以为自己做决定,所以我跟Y说,不要再去听别人的意见,而是学会了解自己的价值体系,相信自己的判断,承担自己的选择,做自己的权威。
这是一个比较犀利的团体,姊妹们会直指当事人的问题所在,而不会允许当事人不断陷在巨婴状态。
生命中的痛苦,是成长的路标,看到自己缺失的那一块,永远不迟,弥补这一块的,只能是你自己,生命的主控权是在自己手里,你幸福与否,也是看自己的决定。当自己变得有力量,变得更强大,你给自己的关爱就越多,这种爱,绝对不是自私的爱,是你开始懂得,如何去看到自己的需要,满足自己的需求,真正尊重自己内心的渴望。爱自己,永远都不会太晚。
曾经也有朋友质疑:我都没有得到过爱,我怎么可能有爱给自己?当你懂得承担,拿回生命的主控权,你会发现,爱的种子一直都在,只是你要学会让它发芽,读懂路标,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
天下绝对有不是的父母,但我们只要满20岁了,就要学会自己去疗愈成长的伤口,方法很多,一个个走进咨询室、来团体的、看书、上课…,都是自我承担的勇敢的灵魂。
萧语禾,1972生于台湾,资深心理咨询师、催眠师,心灵深刻的探索者。 因为童年失怙与母亲带着她录自杀遗言的经历,她曾长期被禁锢在抑郁深渊,蚀心却又屡闯无门的梦魇,带着她历经算命、哲学、宗教等,却都无法逃脱,一次自杀未遂,她发愿要找到美好活着的方法。她从心理学入口,到内观禅修,深入意识深处,找回”自己”,再一层层脱下”自我”外衣,终于,她”看见”了”生命”,清晰生命的每个阶段都是在领路,带领我们安住”生命”之中,于是她整理所学与领悟,分享”生命心法”,陪伴大家一起活出生命的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