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传习录》八四:“格物”缘何不能“致知”

《传习录》八四:“格物”缘何不能“致知”

作者: 花石冈 | 来源:发表于2023-09-23 10:16 被阅读0次

    《传习录》八四:“格物”缘何不能“致知”

    先生曰:“今为吾所谓格物之学者,尚多流于口耳。况为口耳之学者,能反于此乎?天理人欲,其精微必时时用力省察克治,方日渐有见。如今一说话之间,虽口讲天理,不知心中倏忽之间已有多少私欲!盖有窃发而不知者,虽用力察之尚不易见,况徒口讲而可得尽知乎?今只管讲天理来顿放著不循,讲人欲来顿放著不去,岂格物致知之学?后世之学,其极至只做得个‘义袭而取’的功夫。”

    阳明先生说:“如今专营于我所说的格物之学的学习者,尚且多处在耳闻口说的层面上。何况是那些专营口耳皮毛之学的学习者,能有什么例外呢?天理私欲,精妙细微之处必须于日常事务中随时随地、尽心尽力地省察克治,才会逐渐有所心悟。如今的人在开口说话的时候,虽然口中是在讲求天理,心中在倏忽之间不知道已经产生了多少私欲!有偷偷萌发而不易察知的私欲,即使用力省察尚且不容易发现,何况只是依凭口耳皮毛之学,依靠浮于表面的高谈阔论,又怎能做到全部查知呢?如今只管讲存天理,却放在一边不去遵循,只管讲着私欲,却留在自己身上不去摒除,这怎么会是往圣‘格物致知’的学问呢?后世的学问,就算做到极致,也只能做到‘义袭而取’的程度吧”。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大学》提出的八条目。是两千多年前,华夏民族中少数“衣食无忧”贵族为寻找人生终极意义,所确立的达成完满人生的八个步骤。

    “八条目”指向的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人生终极目标与意义。不得不说,这是华夏民族精神层面极具奠基意义的一次跨越。作为刚刚超越自然束缚、抵达“衣食无忧”之境的少数人,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如何“享受人生”的问题,而是在“明明德”“亲民”中实现“止于至善”理想社会的构建。先民们在民族文化发展走向上的这一“无私”选择,让人肃然起敬,也成为华夏民族上下五千年来民族自信、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源泉。

    从“八条目”的角度讲,要达成人生的圆满,实现人之为人的价值。只需借着“八条目”的“阶梯”攀援而上即可。由“格物”而“致知”,而后“诚意”、“正心”以“修身”,以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条向内观足以“学为圣贤”,向外发足可“王天下”的路子。

    问题是往圣先贤利用“文字”这一媒介,将上述经验整理下来传诸后人的同时,“虚文”之害也如影随形。孔子之世,老人家已然觉察到了文明演变过程中人们“重虚文而轻实行”的弊端。所以,他把“述而不作”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对自己的弟子讲“予欲无言”,他终其一生删“六经”以去虚文之害。

    尽管如此,人们仍然无法摆脱这一宿命——承文化之益则必受“虚文”之害。到荀子之世,荀子赫然讲出“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的话来,这话可以算作是先前孔子“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断言的切实应验。只不过,由孔子之世而至荀子之世,“虚文”之害愈演愈烈了不少。

    一千多年过去了,到了王阳明所处的时代。“虚文”之害,或者说荀子所讲的“口耳之学”早已遮天蔽日,完全将由“格物”而“致知”的路子堵死了,学者再难由“格物”入手,循序“内圣外王”,求“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人生理想,“学为圣贤”更是成为一种奢望。

    “格物”不能“致知”,说到底是“重虚文而轻实行”的必然结果。从此,本意发扬“圣学”的“虚文”反而成为后人“学为圣贤”路上最大的障碍。

    阳明之世,学者不能由“格物”而“致知”,王阳明认为有三条原因:一是致力于所谓“格物之学”的学者忘记了“学为圣贤”的为学目的,就像今人所讲的“走得太久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只在“口授耳闻”的层面打转转,忘记了“学为圣贤”的求学目的;二是沉溺“口耳之学”的浅薄学风在作祟,使人轻薄地只满足于“口耳之学”,不肯去踏实践行。三是误把“讲求”与“存养”等同起来,自以为听懂、讲出来的就是自己的,殊不知不去实行,不去在具体的事上练,不老老实实地“去人欲”,天理是不会自然存养于心的。

    常言道“法乎其上,得乎其中”,专注于“格物之学”者,倘若求“学为圣贤”,尚可得个“致知”的“中”。若是沉溺于“口授耳闻”,恐怕只能得个“义袭而取”的“下”了!

    孟子讲得很明白,做大学问,应求的“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者”——要通过“去人欲”让“天理”充满“自家心体”,而不是掩袭于外求一两处“义”的虚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习录》八四:“格物”缘何不能“致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zot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