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的下半年,我几乎都在和感冒做斗争,一直延续到2022年春节,雨过天晴,我找回了正常的生活节奏。
梳理这一年的学习与工作,并没有想象中的大起色。
全年的日更文字,三分之一是读书笔记,今年读过以下书籍:
1.网师学习的教材:精读了刘热生老师的《破解高效学习的密码》,刘徽教授的《大概念教学》,并按照计划完成了网师两周一次的预习作业,听了两周一次的直播讲座,加深对书籍的理解与实践的链接。根据新网师学习主题,上半年拓展快读了《学习的本质》及其与元认知主题相关的书籍,下半年拓展阅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正在阅读中。这些书籍的学习过程,一边读就一边尝试做。上半年根据“五维技法”尝试个别辅导了不少学生,但是辅导记录做得很少,不足以成为经典的辅导案例。下半年学习大概念教学,不断尝试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有三个单元完全按照书上的指导进行了实践,反思效果,仍然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状态。虽然网师学习团队就“大概念”专题,做过两次文献共读,但是对于什么是大概念,怎么提取大概念,怎么使用大概念进行教学,还是模模糊糊。
2.课程研发团队共读书籍:《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学习、教学和评估分类学》《教育目标的新分类学》《教什么知识》(目前共读完两章)这些书籍也是非常经典的教育理论书籍,读起来很费力,即便是几个人一起,一章一章地共读,很难与教育教学实践打通。
3.参加团队“阅读马拉松”活动,快读了六本书:《智力心理学》《发生认识论原理》《社会中的心智》《知识大融通》《混沌》《布鲁纳教育文化观》。这些书籍都是原点书籍,对学术理解力要求很高,这样的快读,仅仅是一种浪漫的感知,并没有真正理解。
4,自主阅读:书籍的范围较广。家里有什么书籍,随手拿起就读,文学的、艺术的、哲学的、科技的、教育的……当然,教育类别的占大多数。这些书籍读过就过,没有留下只言片语。跟前面三种专业阅读不同,这里只是相当于逛花园式的阅读,处在阅读的舒适区里。刘润在2022年初曾说“做多自己”,并讲了他在得到听书的故事。我被种草,2022在得到听书200多本,都是利用暗时间(洗漱、做家务、锻炼、上下班路上等时间)完成。回头梳理,这些书籍似乎并没有留下多少印象。反正挤出的是暗时间,有些东西,也许当下看不到用处,却会渗透到方方面面。相信书籍的力量,相信阅读的力量。
日更文字中,还有三分之一的内容是关于教育教学。今年的教育故事记录偏少。不是不想记录,而是没有突破思维的固化,不知道如何从故事里寻找哪些让我心动的教育思考点。关于课堂教学的记录,比以往多一些,尤其是进行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尝试,总想着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把大概念教学扎扎实实地落到自己的课堂中,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回头梳理这些文字,发现仍然缺乏明晰的理论的引领,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常模,导致可迁移性太弱。我的教育写作,走到了一个很大的瓶颈处。心中那个梦想,始终遥不可及。
日更文字里,还剩下三分之一,都是对生活的盘点。亲情的体悟,生活的感知,自我的探索是其中的关键词。今年与母亲和儿子的相处,比以往更加心平气和。一家人彼此独立而又相互关心,常觉亲密又自由。fengkong、jingmo、hesuan、保lvma……这些成了生活中的主旋律。生活的乐趣乏善可陈,唯有家里蹲时自找乐趣,或看书写字、或聆听音乐、或与妈妈拌嘴,或与朋友谈心,倒是让人停下脚步,享受慢时光。或许是性格使然,我喜欢向内探索,尤其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本年日更,连续写了两个多月的觉察日记,对外在世界的觉察,对自我身体的觉察,对内在心灵的觉察。伴随着正念音乐,一次又一次,思绪飘向远方,一次又一次,思绪又回到当下。上半年的正念学习,无意中打开了困扰我二十多年的心结。感谢导师指引,感谢自己终于学会放过自己。
下半年,风雨重来。我又陷入了与感冒做斗争的循环里。今天喝完最后一包中药,所有的疾病都随着2022的时光一去不复返吧。如果说,去年的生病是因为心里负担太重导致身体不好。今年又是因为什么呢?
九月初,因为yiqing,被判为mijie,酒店隔离,遭遇了封闭窗户,因为颈椎病无法开空调,导致好几天无法入睡,回家后就生病了。从那时开始,就断断续续地发烧、咳嗽,头痛。虽然本学期一直坚持上班,中药、西药、针灸全部用上,始终没有治好。12月9日达到高潮:我yang了!别人描述的症状我都没有跑掉,且症状明显,整个人三周时间都没有完全恢复。也许是前期的感冒让免疫力低下,也许是心里还装着太多的事情,也许内心深处还恐惧中什么。总之,这一场风雨一来就是四个月,实在让人心生沮丧又不得不面对。
明日就是2023,我始终坚信:风雨过后是天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