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当你游说大人物的时候,要把他们看作普通人,不要被他们的威严的样子所吓倒。这些人住的宫殿,堂高数长,挑檐数尺,我如果得志就不会这样;他们用餐的案几有丈方之大,侍候的婢妾有数百人,我如果得志就不会这样;他们喝酒玩乐,驰骋田猎,跟随的车辆有数千辆,我如果得志就不会这样。他们所做的这些,我都不会去做,我所做的,都遵循古代圣贤的规制,因此在他们面前,我为什么要畏怯呢?
当时的诸侯大夫逐渐抛弃了古代先贤的仁道,丧失仁德,追求外在的奢靡生活,孟子游说王公贵族的目的,就是希望他们反身而诚,加强自身修养,推行仁道,而不是为了博取他们的欢心,惧怕违背他们的意志。孟子自己行得正,做的端,正气怎么可以在邪气面前退缩呢?但是,一般人往往容易被身份地位所束缚,不敢坚持正义,像孟子这样的大勇之人,还是少数。
藐,小也。藐之,并非轻视、鄙视的意思,君侯将相看上去很威严高大,把这种高大看小,就是藐之,就是以平常心待之,没有自惭形秽之心。如果理解为藐视,则有对立的意识,类似于现在常说的“仇富、仇官”了,这不是孟子的本意。
孟子说,修养身心最好的办法是寡欲。为人寡欲,即使有过得不好的,那也是个案;为人有太多的欲望,即使有过得很好的,那也是个案。
曾参的父亲曾皙偏爱吃羊枣,曾皙去世后,曾子就不忍心再吃羊枣了。公孙丑为此问老师孟子说:“烤肉和羊枣哪个更美味?”
孟子说:“当然烤肉味道更美。”
公孙丑不解地问:“那曾子为什么不吃羊枣,而照样吃烤肉呢?”
公孙丑这是委婉地质疑曾子这样做的真心了,既然烤肉比羊枣好吃,那么曾皙生前也必定喜欢吃烤肉,现在曾子好的继续吃,不好的就不吃了,还要以此说明是为了父亲的缘故,这是不是有点装啊?
孟子耐心地解释道:“烤肉是人人都爱吃的,而羊枣却是曾皙个人的偏爱。就好像同姓很普遍,但名字一般是独有的,所以我们在避讳的时候,只讳名,不讳姓。”
大家都喜欢吃烤肉,因此烤肉不容易和特定的人联系在一起,而喜欢吃羊枣的人很少,这是曾皙的个人嗜好,因此看到羊枣就很容易想起他,所以曾子不忍心再吃羊枣,以免引发伤感。
第八十章讲无欲则刚,第八十一章讲寡欲则清,第八十二章关于曾子的小故事,似乎也是讲欲望,但如何与前面两张贯通起来,我一时还没想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