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逐利无可厚非,传承技艺需要鼓励,但是两者之间并不矛盾。两者只要达成共识,资本可以扩大技艺的推广普及度,而技艺可以让资本变得更有竞争力。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活动和技艺在逐步失去传承,并慢慢消亡。很多人喜欢把它归罪于商业逐利的的冲击。这种看法未免过于武断。
历代保持了最基本的儒家传统,提倡忠孝仁义礼智信的修养,怀抱修齐治平的理想,希望读书人有君子之风,使社会风气淳厚,各行各业在这种风气中被诱发良善之心,知有所为有所不为。虽然这是儒家的理想化构想,未必能能使全社会都达到这种状态,但是两千年的熏陶和传承,形成了以士农工商为基础的四民社会架构。这其实并没有当代认知的那样存在绝对的等级贵贱之分,反而是士农工商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和褒共济的社会关系。
所以有修养的商人和有情怀的技艺传承人之间本身是不冲突的。生活压力使部分技艺人对坚守的技艺产生了动摇,才是问题的关键,在加上当今仇富风气的鼓捣,才有了情怀和商业化的冲突。
然而总有个别“老古董”依旧我行我素,仪封人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孟子曰:“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使命感让人格变得更加强大而具体。申报“非遗”某种程度也是在表彰使命感。各行各业总有个别“食古不化”的人在“因循守旧”,往往也是这零零星星的“顽固”分子让迷失中的人看到了真善美以外的巧夺天工和人格魅力。
所以只要把坚守当做使命感,追逐名利时知有所不为,每个人把心放宽广一些,把眼光放柔和一些,情怀和商业化并没有冲突,甚至可以相辅相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