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K11-13/15 你不要去追求那些你还不能得到的答案

K11-13/15 你不要去追求那些你还不能得到的答案

作者: 大胡子逸舟 | 来源:发表于2017-10-30 16:45 被阅读85次
    背景简介

    《给青年诗人的信》,作者:赖内·马利亚·里尔克,奥地利诗人。豆瓣评分9.1。

    这本书是“开始阅读”训练营营长阿不推介给我的。

    这本书的开始,有个《收信人引言》,是《给青年诗人的信》中那个“青年诗人”写的。这个青年诗人叫卡卜思,就读于某军事学院,渴望成为一名诗人,但是遇到很多困惑。本书作者奥地利著名诗人里尔克,也曾就读该军事学院,算是卡卜思的师兄吧,在当时已成为奥地利的著名诗人。于是卡卜思便写信,向这位与他有着同样经历且已成功的前辈请教。

    看了这样的引言,我是准备把这本书当做一本文学艺术方面的书来读的,但是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根本就是一本心灵滋养与心智成长的书,也明白了正在钻研“孤独”主题的营长,为什么会推荐这本书。

    在这本书中,里尔克很少谈到诗歌创作的技巧,而是更多地在谈,如何成长为一个独立、坚强、充满灵性的创作者。

    比如:

    创作者必须自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在自身和自身所联接的自然界里得到一切。

    不能计算时间,年月都无效,就是十年有时也等于虚无。艺术家是:不算、不数;像树木似地成熟,不勉强它的汁液,满怀信心地立在春天的暴风雨中,也不担心后边没有夏天来到。

    这本小书中总共包括了里尔克写给卡卜思的十封信,充满了深邃的思想与隽永的词句,处处闪耀着诗人孤寂而丰富的情怀。篇幅关系,在本期训练营剩余的三篇打卡中,仅择其一二与书友们分享。


    成长的当下

    现在你不要去追求那些你还不能得到的答案,因为你还不能在生活里体验到它们。一切都要亲身生活。现在你就在这些问题里“生活”吧。或者,不太注意,渐渐会有那遥远的一天,你生活到了能解答这些问题的境地。也许你自身内就负有可能性:去组织、去形成一种特别幸福与纯洁的生活方式;你要向那方面修养 —— 但是,无论什么来到,你都要以广大的信任领受;如果它是从你的意志里、从任何一种内身的窘困里产生的,那么你要好好地负担着它,什么也不要憎恶。

    登山活动中,有不少人总是问领队:“还有多久?”这个问题让领队实在难以回答,不同的体能不同的速度不同的路径,“还有多久”都是不一样的。

    经常登山的朋友都很清楚,登山的乐趣其实不在终点,而在途中。登山途中,大口呼吸林间空气,满目尽是自然美景,上坡时一步一个脚印,于一呼一吸间感受到气息在体内流动,于一抬腿一落脚间感受肌肉的张力,下坡时体能好的可以在林间纵跃,体能不足的可以在山路上蹒跚,无论纵跃还是蹒跚,若用心体会,都能体会到源于自身的力量。

    将注意力集中在这样的过程中,登山就是一件既能体察自我又能欣赏美景的赏心乐事,与“还有多久”没任何关系;但若将注意力集中在“还有多久”,那登山往往就是一段苦不堪言的经历。

    不要追求答案,而在问题里生活。尽情欣赏生活当下展开的画卷,耐心等待某一天生活会将答案自己奉上。而在此过程中,我们已变得强健起来。

    工作与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无数问题,许多问题其实与这个“还有多久”一样,是那些“你还不能得到的答案,因为你还不能在生活里体验到它们”的问题。

    比如:

    • 我不知道我适合什么职业;
    • 我不知道我擅长什么;
    • 大城市竞争压力会不会太大?
    • 小城市发展机会会不会太少?
    • 什么时候才能获得财务自由?
    • 什么时候才可以不做不想做的事?
    • 什么时候才能写出10W+的文章?
    • 什么时候可以成为自由职业者?
    • 我喜欢摄影,可是如何才能把这爱好变成工作?
    • …………

    不要追求答案,而去亲身生活。所谓亲身生活,就是去体验、去探索、去付出、去努力、去挣扎、去忍受痛苦,在这样的探索与煎熬中,“不太注意,渐渐会有那遥远的一天,你生活到了能解答这些问题的境地。也许你自身内就负有可能性:去组织、去形成一种特别幸福与纯洁的生活方式”,不经意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到那时,便也可以像陶渊明那样,慨叹一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才是生活与奋斗的真谛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K11-13/15 你不要去追求那些你还不能得到的答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ztpp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