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今年已85岁高龄(实则84,因有老话儿所以姐姐规定一律要说妈妈今年80有5)。母亲是在虚岁40岁的那年才有了我,家中我排行老四,是最小的那个,也是父母计划外的产物。这也让我和上面的哥哥姐姐的年龄相差比较多,而且父辈那个年代的人们一般结婚生子都会相对较早,所以我还记得很小的时候妈妈带我上街,偶尔会遇到有的熟人把我们当做了祖孙辈儿的-_-||
因为是最小的那个,自小我便是一直和父母同睡的。父亲和那个年代大多家庭的男主人一样,主外为主,而家中的一切事物则均由母亲一手操持。因此印象中的儿时父亲于我而言是温和且容易亲近也比较好说话的,而母亲,也是我时刻都离不开但也是会在犯错了以后真心惧怕的人。这样的感觉虽然一直在脑海里是根深蒂固的,可长大懂事后回头想想,兄妹四个,挨打的都屈指可数,而且,我似乎从未听过母亲有过对我们当中的任何一个孩子有过大声的责骂,虽然在我们犯错了以后她的表情是严肃的,她的批评是严厉的,但始终轻言细语,然而对我们的威慑力却丝毫不因这样而减轻半分。包括母亲和父亲之间,母亲和家中祖母外祖母之间,也从未有过像隔壁左右偶尔的家庭中那样大声的争吵甚至大打出手。我一直到今天,都认为自小我便是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中,父母感情特别好,家中三代同堂,却分外和睦其乐融融,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一直以为所有的家庭都是这样的,而当我终于明白生活的各式各样之后,也才真正明白了能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的我有多幸运,而我的母亲又是多么的不易和伟大!
我的家算是人口比较多的,有奶奶,姥姥,爸爸,妈妈以及兄弟姐妹四个,一家八口人的收入来源仅有父母两个人的工资。可我回忆童年却从未觉得自己感受过生活的艰难之类的。原因一是那个年代大家的生活都差不多,而且我生活的区域类似于一个很大的系统,生活在这一大片区域的人们有着很明显的一些共同点:1,人员大都来自外地(老家不是本地的,为了建设工业从全国各地招募而来并在此安家落户结婚生子;2,大家几乎都在同一个很大的系统,不同的只是分属系统下面很多个不同的分公司,都是干活拿工资的阶层;3,我们有自己系统内的子弟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所以经常会出现一家几个孩子都从同一所学校毕业并且是同一个班主任的情况~二是那个时候的孩子吃饱穿暖就很开心了,物质生活整体贫乏也造就了人们没有太多的物质要求和渴望,当你的生活和你周遭的一切都没什么差别的时候,其实人的心理也就不会有因巨大落差所导致的不满足感了。并且在我的家庭里还有两位老人家从旁照顾帮衬,妈妈又特别能干把家里维持的特别好,所以,直到现在我也是这么认为的:虽然我的童年没有电脑游戏机,甚至连电视都没有,也没有琳琅满目的玩具和游乐场所,但我依然认为自己的童年是幸福无忧和快乐的!
讲到这里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我的家庭里有些和大多家庭成员结构不一样的地方,没错,我的祖母和外祖母是和我们一直生活在一起的,我的祖父在我父亲两个月的时候便去世了,我祖母一个人含辛茹苦的带大的父亲并供他读书上学。而我的外祖父则是在母亲念初中的时候也去世了。父亲和母亲念的是同一所中专(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毕业后双双被分配来武汉,父母结婚后便将各自的母亲接到一起照顾了。而我们兄弟姐妹四人也都是由她们两位老人带大。我的外祖母去世的时候九十高龄,祖母更是在105岁高龄的时候才离开我们,两位老人在一起生活了几十年,一直相亲相爱,父亲母亲对两位老人也都是孝顺有加,由上及下,让我们这个家庭也一直都是左邻右舍口中其乐融融的典范。
我们家的四个孩子都没有上过幼儿园,虽然似乎人生中特定的阶段少了一种经历,但并没有让我们有着太大的遗憾,原因不外乎我们的童年并不孤单也不无趣。祖母因为年幼时被家中宠爱,虽未上过学堂,却在自家父辈和兄长的教导下识过字,还略通一些算数,年幼时的记忆中一直记得家中有一块儿妈妈托人帮忙做的一面小小的黑板,也有一些找来的粉笔,那面小黑板就挂在祖母外祖母房间窗户的下方,每天都会有固定的一段时间是“上课”的时间,我便日日在“课堂上”很小便学会了很多汉字的读法和写法,包括九九乘法表以及100以内的加减法,那时因为是子弟学校,生源并不是那么的充足,由于提早“上课学习”,所以未到学龄的我便早早的成为了一名小学生,这自是多亏了祖母的启蒙。
似乎扯得有些远了,忆起儿时总让我感触颇多,难道真的是老了么-_-||
虽然自家八口人全靠父母两人的工资生活,可是祖母外祖母手巧,母亲更是个中翘楚,我们自小的棉衣棉裤棉背心棉鞋布鞋等等都出自于祖母和外祖母的巧手,而外面的罩衣和春秋夏三季的衣服自然是我亲爱的妈妈给我们缝制的,当时家里有一台凤凰牌的缝纫机,晚上饭后我们学习的时候,节假日休息的日子,便常常是这台缝纫机在母亲的手下工作的时间,哒哒哒有节奏的声响中,我们的衣服一件件成型。母亲很聪明,更有很多生活的小心思,比如那时每个学生都要准备一件白衬衫和蓝裤子,就类似于现在的校服了,只不过当时是由学生自行准备,只需要在重大的集体活动中需要穿着,大家几乎都是白色的确良的衬衣和由父母们的蓝色工作服的裤子改制而成。几乎没有买来穿的,多是家里做的或拜托会做的邻居工友之类帮忙做成的。我的一身却常常被同学们喜欢和羡慕,因为首先妈妈会给我们缝制得很合身,而不是差不多长短肥大些也没事能穿就行,另外妈妈还会把用剩的布条制作成花边,围着衬衣的领子和袖口缝制一圈儿,很简单也不是特别打眼,却能让人穿上身之后立马显得更加的活泼起来。生活虽然并不富裕,可由于母亲的巧手,让我们姊妹不仅不觉得苦,反而常常引来小伙伴儿们羡慕的目光,就连毛衣小了母亲在袖口和底边加长的部分也会注意颜色的搭配,或者把加长的部分编织成喇叭边儿,穿上身后反而更像是一件新衣服似得。小时候只是单纯的喜欢或者高兴,长大后才懂得,正是母亲在虽然并不富裕的情况下从细节处花心思,才会让我们在成长的岁月中不仅没有觉得艰难反而记住的全是美好。而这份美好还在我们的家里随处可见,缝纫机、衣柜上缀着小花边儿的罩布,桌上素雅的小花儿桌布,甚至小到搭在家中那台走时很准的台钟上的搭布都有母亲用她特有的眼光为这个家所增添出的色彩及巧思...而这样一份对待生活的态度在今天的我看来更是一份多么难得的品质啊!
母亲很喜欢小动物,从小家里就一直都有不同的小动物陪伴我们,小鸡,小鸭,小兔子,小猫儿~好几次遇到家里的兔妈妈猫妈妈恰好在冬天的时候生小宝宝,妈妈就会带着我们一起帮着照顾小宝宝们。猫咪还好,兔宝宝如果兔妈妈觉得照顾不来,有时就会出现兔妈妈把刚出生的宝宝咬死的情况,所以每当兔妈妈要生宝宝的前几天妈妈几乎每天晚上都要起来很多次,一旦发现宝宝出来了就连忙抱走,生怕小宝宝们夭折了。有时兔妈妈或者猫妈妈生的宝宝比较多,奶水不够,妈妈就会提早准备好宝宝们的小奶瓶儿(其实就是用当时一种水剂的药瓶,那种瓶子的前端有一截呈细长的管状,后面又正好是软盖儿,妈妈把自行车的气门芯高温消毒后剪成差不多长短套在药瓶的前端,自制的奶瓶便大功告成了),然后用奶粉冲制喂养,喂的时候也需要极小心,因为宝宝们太小,动作大了一下呛着可就有可能要了他们的命...兔宝宝和猫宝宝刚出生的时候身上都要没有毛光秃秃的那种,放在手心里小小的一坨,眼睛都还没睁开,而每当宝宝们在妈妈带领着我们一天天喂养和呵护下慢慢长大越来越可爱之后,那种喜悦和成就感至今回想自然历历在目。如果说长大后我们兄妹们都成为了应该算是善良且有爱心的人,那么这些品格的形成大约便是母亲带着我们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所慢慢形成的吧~
【题外话】前一段儿子强烈要求养只小猫儿,美其名曰一个人很寂寞,还信誓旦旦地说等猫儿来了以后他要每天放学回来抱着他,每天晚上要猫儿都和他一起睡...不仅如此,他爸爸居然也对此项提议兴致勃勃,说是要带个“小儿子”回来作伴儿...正巧朋友家的布偶生产,便去抱了一只“弟弟”回来,让我怎么也没想到的是,“弟弟”回来之后儿子不敢碰他,老公也是,问原因方知他们不知道如何抱,生怕一个不妥弄疼了猫儿...不仅如此,他们两个居然谁也不知道猫儿的眼球会随着光线的强暗变化,不知道猫儿的尾巴不能抓,不知道猫儿的胡子不能碰,不知道猫儿后脖颈有一块儿可以直接抓着的地方,不知道猫儿一天中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睡觉,不知道猫儿经过训练可以自己上厕所,并且在“便便“之后还会自己用猫砂盖住...总之就是没啥是他们知道的,让我倍感无语˚‧º·(˚ ˃̣̣̥⌓˂̣̣̥ )‧º·˚经过我的“培训”老公已经可以抱着他也能很负责的做一名“铲屎官”了,可儿子尽管很喜欢,却依然不太敢抱猫儿,既怕弄疼他,也担心自己被猫儿抓咬。看着儿子很喜欢又怕怕的样子真是一下让我很感触:现在的孩子虽然拥有太多我们的童年所没有的东西,但同样也有很多对于他们闻所未闻的东西,这些看似不算什么的“缺失”于他们而言究竟是幸还是不幸呢?现在的孩子有电视动漫游戏机各种电动玩具数码产品琳琅满目,远比我们小时候可以玩儿的要丰富的多,然而,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跳房子”,不知道什么是“丢沙包”“转铁圈儿”“拍洋画儿”“跳皮筋儿“,不知道“铁牛”是什么,也没掏过鸟窝,没抓过麻雀儿,没粘过知了,没玩儿过泥巴...这些最接地气儿的也是孩子们最早和大自然接触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的经历都没有,两相比较,孰好孰坏也许并不好界定,或许现在的孩子听到我说的这些会嗤之以鼻,但于我而言,若要我换我是不会换的,我也从未因为自己的童年里没有电脑没有游戏机而有过半分的遗憾,所以,见仁见智吧,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母亲的饭也做的好吃,小的时候肯定和现在是不能比的,并没有什么大鱼大肉,大多都是家常小菜儿,可是出自妈妈之手的都觉得特别下饭特别好吃。最有印象的有虎皮青椒(那时的青椒不像现在已经如同青菜的青椒,那时的青椒很辣,妈妈做的味道却很好,虽然是夏天,可是有滋有味的虎皮青椒配上清凉凉的凉拌西红柿或者凉拌黄瓜,我们几个孩子都是一哄而上一抢而光,也因着这份童年的记忆让我直到现在都觉得不辣的虎皮青椒真的是没啥滋味儿~),家常香干,汤汁儿是红色的蔊菜(一直让我觉得很神奇~),妈妈自己腌制的酸豆角儿,酸萝卜等等,因为我们老家是北方的,所以家里的两位老人和父母都很会做面食,妈妈在冬天会腌制酸白菜,寒冷的冬季用腌好的酸菜配上粉丝,若还能加上切成薄片儿的肥五花肉,那滋味儿,绝了!最爱过年的时候妈妈做的酸菜饺子,奶奶姥姥负责擀饺子皮,爸爸和面,妈妈负责调制饺子馅儿和包饺子,我们几个围在一旁,用望眼欲穿来形容也不算过分了~家里人口多,孩子多,所以我们家的擀面棍儿都是那种很粗很长的,等饺子下锅煮熟端上来,忙不迭的夹起就往嘴里送,被烫着了也要咽下去,那叫一个香!只是饺子只能等到过年的时候才有的吃,所以年三十我们最盼望的就是夜里的十二点,一到就能够吃得上了。到了我们几个孩子过生日的日子,还能吃饭妈妈做的肉饼,蒸的大包子,那别提有多幸福了!...
我的外祖父是一个开明的父亲,在母亲小时候还是很少有家里愿意送家中的女孩儿上学,要是能上完个小学就是很难得的年代,外祖父一直供母亲从小学到中学再到中专,于是也才有了我的父母亲认识的机会,我的父母亲是自由恋爱的,在那个年代也是特别难得的一件事。毕业后父母双双分配到武汉,母亲起先是在大桥局所属的子弟学校当数学老师,后来又和父亲一起调到了后来的这个系统,母亲自学了工程预算,并成为了其中的一把好手儿,后来为了让哥哥顶职提前办了退休,却在第二天便被别的单位以返聘的形式聘任回去。母亲常常说,做任何事,不做都可以,但如果决定要做,就一定要做好,并且要尽力努力做到最好。我一直觉得在我的性格中这一点是比较像母亲的,当然,我远没有母亲能吃苦,韧性也比她差了很多。在母亲常对我们说的话里还有一句就是,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想着去依靠别人,任何时候都要靠自己,别人不一定总能靠得住,而自己有真本事才是真正能靠得住的!而且母亲和不少家长的观点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她每每说到这个问题上的时候,总会告诉我们,这一点特别是对女孩子,尤为重要!因为母亲认为,男孩子强大了才能成家立业后成为家人的依靠,而女孩子自我强大了才会更独立也更有话语权,作为独立的个体在婚姻中以平等的姿态才更有幸福的可能,也才会更能有面对挫折和风雨的能力!这在与我同龄的家庭中的很多母亲是很不一样的,但也正因如此,在母亲的谆谆教导下我们姐妹几个的性格不仅开朗,而且自信,在各自不同的工作中都还算是有着不错的表现,越长大也越因为母亲在幼时给予我们的言传身教而备觉感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