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4点40醒来,刷了黄老师一个视频。讲如何在当下的无常里安住,黄老师说会问自己三个问题:我身体的哪个地方常常感觉到不安呢?通常是心脏的地方。把一个呼吸带到那里,安顿好自己。第二个问题:我想为自己创造的是什么?第三个问题:我做点什么,就会朝那个方向更近一点点呢?这样就会离那个未来更近一点,创造新的未来。
我侧躺在床上,闭上眼睛,一手按足三里,一手按肩背。心里想着黄老师的话,去感受自己。
我也是心的地方感觉到不安,像黄老师说的那样:我们常常在没有威胁到生命安全的地方,进入了战斗模式。
我就顺着往下想,我如果今天不工作,我会饿死吗?答案是不会。但我却体会不到这样的放松,相反我体会到的是不安。天呐,不工作我吃什么呀,我靠什么养活自己呢?
可是小婴儿会有这样的担心吗?不会。尤其是身在子宫里的婴儿,更不会。但是子宫里的婴儿,大概全程都呆在一个黑暗的世界里。0–1岁的小婴儿不会说话,但它处在外在的光明状态。
子宫里的婴儿有什么优势呢?不用思考、不用劳动,不用担心吃不饱饭,不用担心受冻。除了那个地方黑暗之外,其他一切都好。
林巨老师在视频里说,孩子吃个饭要妈妈盛,喝水要妈妈倒,屋里垃圾要妈妈收拾。其实孩子是在向妈妈撒娇:妈妈你来爱我吧,你来照顾我吧。只是多数情况下,妈妈接收不到这个信号,而是指责孩子懒。
在子宫里,婴儿孤独吗?大概不孤独吧。和妈妈在一起,和妈妈是一体。感受到的是温暖、不冷不饿,醇厚的黑暗,不被打扰的状态,以及无分别的爱。
因为不知道孩子在子宫里是啥样,不知道它是调皮还是安静,是可爱还是不可爱。无论它是怎样的,妈妈都会通过脐带输送源源不断的营养。
而当婴儿落地,当它的生命在父母眼前徐徐展开,孩子感受到的父母的眼睛,就开始随着时间而变化。表现如父母所愿,则或许是笑脸,或许是无表情。不如父母所愿,则打骂之类的就会落到孩子身上。
写跑了。
我本是想写,原来一个人窝在家里,躺在床上,是退行到婴儿时期了。
想到外在世界变化这么快,我第一反应就是想躺到床上,蜷曲身子,这不就像缩进子宫里吗?寻求妈妈的庇护,不断给妈妈说:妈妈我怕,妈妈我很不安,妈妈怎么办呢?
那或许我期待的回应就是:宝贝儿,妈妈在妈妈在。别怕,来我这里,让我来爱你。别怕别怕,我会保护你的。
哦,原来黄老师说的,把手放在心的位置。给它说,欢迎欢迎,来我这里。让我在心里给你一个家,你可以在我这里安住。我看见你了,我感受到你,我爱你,宝贝儿。
这话原来是说给我们那个婴儿部分听的啊,怪不得遇到什么事儿,我容易紧张、焦虑,发脾气。就像失了魂一样,我们最想找到的地方,就是可以给我们安慰的地方。然后我们的心才会在惊恐不安中慢慢静下来,明白当下的处境并不会危及到生命,才能做出比较合适的选择。
哦,这个自我教练,原来是自我妈妈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