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后,我才发觉叔叔的性格特点就属于那种人狠话不多的角色。
自从懂事时起,我就没有见过叔叔,虽然我们两家只有一墙之隔。
我隐隐感觉我们两家的事情很微妙,究竟因为什么,我那时太小,也不清楚。长大点,听说是因为分家弄的不愉快。再大点,才知道这里边有太多的太复杂的事情。总而言之,我父亲和叔叔性格不同,对事情的认知和态度不同,导致他们之间有些水火不容。
听母亲和大姑说,我的老奶奶当时是一家之主,父亲出生时,前面已有三个姐姐,在那个重男轻女的时代,父亲自然被他奶奶当做“掌上明珠”,那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着。父亲是被允许和他奶奶在一桌吃饭的。过去,封建家长制下,孩子们并不是谁都有资格被上桌吃饭的。据说叔叔后来出生,就已不受待见,不可以进屋上桌吃饭,只能在外面吃点。因此,叔叔从小对我父亲就很是不满,觉得很不公平,可他们也没有办法,只能忍气吞声。
父亲可以去上私塾,叔叔就没去,早早去地里干活,也不知道叔叔是不是不愿意去上。老奶奶做了好吃的,还要藏在大连襟衣服里,偷偷给父亲送去,怕他读书饿了,让他充饥。
老奶奶去世后,父亲因为读书好,去乡里当了代课老师。和母亲结婚后,因为从小没有做过农活,有点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常常被叔叔耻笑。据说,让父亲去集市卖猪,猪从筐里跑出来,父亲说啥也抓不住猪,弄出了笑话,而叔叔上去一下就把猪按住了。现在想来,父亲一生宽厚仁义,他是下不去手的。
后来,叔叔跟别人学了盖房子,当时农村刚时兴盖什么戳斗房卧板房的,叔叔和别人成立了盖房班,每天被别人请去好酒好肉招待,整天给人盖房子,在村子里的地位也似乎很高,挣钱也快,有点不可一世的样子。
听母亲说,奶奶去世时,某村乡亲们随的份子钱,叔叔一股脑兜走了,说某村乡亲们都是冲着他随的,言外之意,跟父亲没有关系。其实,父亲在某村教书,经常去学生中家访,跟某村里的人们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谁家有大事小情儿的,父亲也经常随礼,由于农村一家人是一个账本,能说清是给谁随的,乡亲们应该是冲着两家随的才对。对于叔叔的做法,父亲只是沉默不语,啥都没有说。
再后来,我家需要盖房子时,父亲让我弟弟去跟叔叔谈,叔叔很是不愿意接我家这个活,一怕给不了钱,二怕给不了钱,迟迟推脱。后来,父亲让弟弟传话,工钱不会少一分的,并且把叔叔提出的一些要求都满足了,叔叔才很不情愿,又碍于面子,才勉为其难地来给我家盖房子。最后,连本带利都要走了。弟弟当时还设想着,自己亲叔叔,怎么也不会多要,或者叔叔那份,叔叔会不会可以提出不要,年龄小,也是没钱没阅历,简直是异想天开。
叔叔的盖房班因为分不均的问题,走向分裂,原来的铁哥们也分道扬镳。他就不再盖房了。给孩子们看看孩子。由于两个儿子很不懂事,经常惹他生气,他不说话,要么追着他们满街跑,要么给孩子们把所有的碗筷都摔了……
虽然叔叔自从我懂事起就没管过我们,所以我们的交集也不多,但婶子重病前,在城里住院,我没课的间隙就会抽时间过去看看,也就是从那时候,叔叔才给我点叔叔的感觉,也跟我交流一下,也送我进电梯。
婶子去世后,出殡前,叔叔就守在帐桌前,啥也不说。孙男娣女们正守在灵堂,外面忽然“哄”得一阵喧哗,众人皆扭头看向外面,却见叔叔兜着所有的礼钱,一声不响地进了屋。原来叔叔拿走了乡亲们和亲人们随的所有礼钱……
后来听姑姑说,叔叔还没有结婚前,我们小时候,叔叔从地里回来,也会逗逗我们,抱抱我们。也是因为这个原因,逢年过节,我也买些东西去看看他,毕竟血浓于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