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问句如何出卖了我

作者: 珍妮特小姐 | 来源:发表于2020-11-14 10:11 被阅读0次

    如果没有经历一场和馒头的微信沟通,我完全不知道原来反问句会出卖我。

    背景是这样的:收稿的一个周六,我把演讲稿发给了馒头。

    馒头告诉我,我之前报备给他的主题是《爱阅读的孩子》。

    我微信回了一句:“换这个 行?”

    热心的馒头诚恳地告诉我,这样的句式让他觉得不舒服了。

    我一开始还是一脸懵逼,我还和他理论,这明明是一句疑问句啊。

    当我读到一句话的时候,我突然就明白了。这句话是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说的。

    他说:词语无论用到哪里,都随身携带一种氛围。

    “换这个,行?”这句话虽然是一个疑问句,在没有语音、语调的情况下,一句硬生生的话很容易被理解为“换这个,难道不行?”这样的反问句。

    它是如何出卖我的呢,细细想来,当时是周六,也许家里还有一些事情。我像交任务一样随便交出了一个演讲稿,当组织的老大驳回的时候,我可能觉得他要求好多,我也可能觉得这主题那主题有啥区别呢,较真个啥劲,所以,语言就这样出卖了我微妙的心理。

    对于组织的人来言,他的一次又一次地驳回我写得不尽人意或与之前报备不一的稿子,其实是帮助我的成长,是为了让我变得严谨又有效率。

    在暑假热播剧《小欢喜》的一幕里,怒极的宋倩责骂女儿英子逃学,不断用反问句来宣泄自己的不满。长达数分钟的指责,让原本一直低头认错的英子逐渐不满、反抗,一场家庭教育上升为撕心裂肺的争吵。

    事情是怎么发展到这个地步的呢?我们来看看宋倩所说的话。

    “我说他们两句怎么不行啊?他们带你去逃课我还不能说他们了?”

    “那个小梦阿姨怎么就那么好啊?怎么就那么招你喜欢啊?”

    “我逼你什么了?你妈做什么都不对对吧?”

    在长达5分钟的争吵中,宋倩有一大半时间都在以反问句的语气攻击英子。

    强烈的情绪攻击,也让乔英子的回应也逐渐从“我错了,我知道错了”,变成“妈,不是你想的那样”,再变成“妈你别逼我了成吗?”,直到最后大喊出来“对!我就是喜欢小梦阿姨!她就是比你好”!

    这一段母女吵架戳中了无数人的心,许多人都从中看到了自己曾经与父母争吵时的影子。

    心理学里有个概念叫做锚定效应,是指人们对一件事情的立场会被最初接收到的信息立场带着走。反问句所表达出来的倾向程度非常强烈,读者在自行判断时会受到这个程度的影响,从而更多倾向于该立场。

    然而,这些特点并不是在所有场合下都会转换为优势。有心理学家指出,论者在话题中的个人卷入程度,是影响讨论者对反问句的感受的重要因素。

    毕竟,表达终究是为目的服务。在一些场合下,反问句之所以会引起对方的反抗或厌恶、激发矛盾进一步加剧,就是因为其背后不友善的态度所刺扎的对象,并未止于“事情本身”,而是与之谈话的个体。

    态度是最伤害人的,因为它的攻击直指你作为个体的本质。反问句的使用,就好像将用于雕刻的小刀,转向了脆弱的个体。它那些优势——锋利的刀刃、坚硬的刀身和使用的便利,将一个个以最伤害人的姿态出现。它刺扎的不再是一个观点,而是一个鲜活的“人”。

    当我们表述一件事情,我们表述的不只是事实信息和冰冷的逻辑链,它还可能伴随着我们的生活经历、自我认同、社会期望、情感需要甚至价值追求。

    反问句攻击的不再是观点,而是你的生活、你的身份、你的期许、你的需求甚至你的梦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反问句如何出卖了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abib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