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一次捧起了英国作家蒂姆·哈福德的《混乱》读了起来,其实这本书去年已经看过一遍,作者对于此书的定义是失控时代的掌控者。第一次看颇有囫囵吞枣、走马观花的意思。也不知别人看这种类似经济学的著作是什么样的感受,或许是自己才学疏浅,首次居然没有看得太明白。最近趁着有闲暇时间,计划再温习一遍,这也就是孔夫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希望这次可以有不同的收获。
书中说到一个弱连接理论,感觉还是有些意思的,它说紧密的社会关系反倒没有相对薄弱的社会关系更能够发挥作用。以前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居然没有明白其中的深意,现在回过头再看它,颇有醍醐灌顶的感觉。这其实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人际关系吧,有时候我们自以为是生死之交的朋友,在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可能还不如一个陌路人。我们中国人大多数都有一个通病,就是喜欢同情弱者,见不得别人比自己过得好。如果你不如他,他可能还会去帮助你;一旦他发现你比他过得好,可能他就会处处针对你,甚至成为你成长路上的障碍。
我有个同学,以前感觉彼此关系特别的好,大学时期一个宿舍几年,毕业之初感觉还不错。后来因为一些缘由他去了深圳工作,我也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当再次遇见的时候,他以深圳公司代理的身份回来了,在陕西成立了办事处。那个时候信息相对还不发达,加之有总公司的支持,他很快就赚到了第一桶金。有一天他突然开着一辆比亚迪汽车说要来看看我,我也不好拒绝,就让他过来了。我始终都记得他当时来的情形,带了一个司机,神采飞扬的,甚是得意。那时我就想我一定要努力,不要再让别人看不起,我知道他来的目的,无非就是来炫耀一番。我们的关系以前是如此亲密,但他却从来没有帮过自己什么,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也就不再对他有所求,没有什么希望,就没有遗憾了。
我们的生活中,在一个亲密的小圈子里,每个人都彼此熟悉,提供给彼此的信息也都大同小异,圈子外的人才更可能分享一些你不知道的信息。这在物理学上就是同频共振的原理吧,当大家都在同一频率的时候,想的看的都基本是一样的,所以大家的思维方式也基本相同,但这也就限制了不能够有所突破。如果我们要有所变化,那就一定要跳出那个舒适区,不断地刺激自己,这样才有成长的可能。温水煮青蛙的道理,我们每个人都懂,所以适时让自己跳出舒适区,也是人生中的一部分。
![](https://img.haomeiwen.com/i748446/cfda1239f029f712.jpg)
书中说到我们可以将整合性社会资本视为团体合作的惯用方式,它有利于将分裂、干扰和阻碍最小化,以便确定目标,然后全身心的投入,争取以最高效率实现这一目标。
我个人理解的整合性社会资源其实就是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求同存异,需要团队合作的时候,就去寻找那些可以协调、笼络的人,共享资源,发掘大家的合力,让大家的目标一致,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而去努力。
有时候,我们仅仅是关注资本整合是不可取的,特别是已经清楚地知道如何去实现目标的情况下,此时所有人的共同努力是将理论付诸实践的关键。古人说言出必行,也说致良知,就是要求言行一致,有理想,更要有行动。夸夸其谈,我们每个人都会;纸上谈兵,也没有什么困难的。可是这些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真的有用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要有理想,但更应该重视的是行动,如果没有行动的兑付,所有的理想都将成为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得。
所以,蒂姆告诉我们,创造力发现的成功之道,必须通过每个成员的无私奉献和共同努力加以实现。这就是要求我们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要有行动来支撑。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美餐,也不会有凭空而来的幸福,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奋斗后的结果。你付出了,你努力了,时间终会有所回报。
这就好比一家公司的多样性一样,它直接决定了这家公司的创造力。说得直白一些,就是这家公司是墨守成规,还是寻求突破,它决定了公司有没有创造力。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没有什么可以一成不变。创造力就是变化的动力,只有在不断地变化中寻求发展,才是走向成功的先决条件。因此,书中作者也给我们如何走出舒适区的建议。他说要怎样才能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勇于结交另一个世界的朋友,有效扩大社交圈呢?他给出了三条建议,值得我们一起思考。
一、有意识选择和我是一个世界的人是消极的,要打破观念,另辟蹊径。
二、必须重视将不同小团队团结起来的人。
三、随时随地提醒自己社交压力的好处,尤其是你怕麻烦的时候。
四、必须强迫自己走出舒适区和不同的人打交道,是能够带来积极的效果。
读书本身就是一件开阔的事情。顺境时读书,它会赋予你奋进的力量和清醒的思考;逆境时读书,它能带给你更多的慷慨与辽阔。读书是一次阅读的提醒,从这里,我们既能向外看见更开阔的世界,更能向内看见一颗与世界同样宽广的强大内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