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堂弟聊起上海。
他前几个月在上海逛了1、2天,他说:‘’去外滩逛了一圈,到处都是人,大家也走得很快,空气中充满了商业竞争的味道。而且条条框框很多,人行道都有红绿灯,让人很不舒服,待着很束缚。‘’
他说的我都经历过,但是却有不一样的看法和感受。
他讨厌的条条框框、不喜欢的交通规则却是我喜欢这个城市的地方。出门只要遵循红绿灯,规规矩矩走自己该走的地方。再也不用担心有人会闯红绿灯;在某个视线盲区的拐角处突然杀出一辆电动车;担惊受怕的穿过横在马路中间没有红绿灯的人行道。
而回南昌时,我过马路要打起十二分精神,过完一场马路,杀了死不少脑细胞。
这些条条框框的背后代表了高效、公平公正,而我就是这样性格的人。我不是那么喜欢很多人情世故的地方,规则的透明化,竞争的公平化会让人觉得省了不少心。
他说的竞争我也喜欢,压力确实很大,有时候也觉得这个城市因为高度发达的商业很冷漠,可是这是所有大城市的通病,不是这座城市的问题。
每次在徐汇站转车时,脑子里都会出现偶像剧拍摄的地铁站的画面,人来人往。而每次在车站,都仿佛置身于电视剧里。
所有的人都在赶路,刚来的时候看着匆匆忙忙的人汇聚在这一个空间里,没有任何表情,大家都在赶路,有一刻我觉得这个城市很冷漠,仿佛一个巨大的商业机器,里面装了不停高效运转的人。
可是,慢慢地待久了,我却融入了这个环境,后来很多时候,再次置身于这片人群中,感受到的是温暖和归属感。
这种温暖来源于我知道尽管大家都走得很匆忙,但是每个人都在赶往一个目的地,而那个目的地就是实现自己梦想的地方。
虽然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但是我们来到这里都是为了梦想,在努力适应这个城市,努力生存下来。
我很珍惜这种一起奋斗的感觉,因为不是每个环境、每个城市都会带给自己这样的感受。
在南昌读大学时,孤独了将近3年,就是因为找不到这样的环境,待得越久,越嫌弃这个城市,总是有点迫不及待地想离开,去到新的城市,因为感觉我不属于这个城市。
也有很多人觉得不敢来上海,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也适应不了这里的节奏。
所以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开始发现敢来和愿意待在这个城市,这两个条件就能筛掉一部分人,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这样的生活,也不是所有人都有那么勇敢,老话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有一定道理。
来了愿意长期待下去的人里,这又筛掉了一部分人,因为要在上海定居,需要一个人有清晰的目标、坚定的意志、强大的抗压能力还有勤奋、聪明,会做人,一个都少不了。
最起码要有清晰的目标和坚定的意志,否则可以早点卷铺盖走人。
所以其实真正在和自己竞争的人不是那么多,只要找到那些愿意在这里待下来的人,找到这个城市的精英,以他们为参考物,去竞争,达到他们的平均水平,就能在这个城市站稳脚跟。
还有人觉得这个城市竞争太大,别人觉得自己不好,随手就可以把我们换掉,很打击自信。
这是事实,而且我也经历过,当时也很难受。
可是事后,这件事激发了我的斗志,我开始学会保护自己,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开始变得八面玲珑,懂得做人要能屈能伸。
做一件事,你承担多大的压力,就获得多大的成长。能在北上深混下去的人,在哪都不会差,这些地方在很多方面都相当于最高标准,我们在这种高标准的训练下,习惯了这个强度,其实再换到相对轻松的环境,马上就能适应,这就是我推荐年轻人去一线城市工作的原因。
不管自己未来在不在这里买房定居,如果你是一个有梦想、有干劲,喜欢挑战和压力的人,一定要把青春最好的10年放在这里。
这里一年成长顶省会或者小县城10年,甚至是几十年。因为我们会被高标准不断地逼迫,每年都在快速成长,眼界也会很开阔,在大城市,一个人会相信一切皆有可能,而我一直觉得成事的首要前提是信念,拥有坚定、相信的信念。
如果我们都不相信自己一个月能赚几万,能做到年薪百万,能实现财富自由,那高薪对自己来说就是白日做梦。
很多人都说好羡慕别人高薪,羡慕别人年薪百万,可是他们也只是嘴上说说而已,实际上他们更喜欢现在不用努力的日子,并没有从内心深处渴望自己成为一个富有的人。
而在小县城,你可能一辈子都觉得自己只是那样,一辈子都是在原地踏步,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
上海,只要能够留下来就有用不完的机会和资源,这是一个会让人有很多选择的选择,所以前面吃再多苦都是值得的。
其实城市和个人是相辅相成的,它在用自身的资源、竞争、文化来让自己成长,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一个人,而我们个人又在用自己的力量带动这个城市的发展,形成这个城市的文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