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日暖风生麦气,精彩角逐收获时。”有幸于5月26、27两天在新乡市第一实验学校参加了“河南省第十三次小学语文优质课(新乡赛区)选拔赛”,有幸再次近距离向女神赵艳霞主任学习,我深感机会之珍贵、所学之匪浅,深感首次做这样高规格比赛评委的惶恐。这场比赛可谓精彩纷呈,给我带来了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和值得思考的内容。
一、语文要素凸显
两天的十四节课,使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这一点。陈先云先生在《增强六个意识,教好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中这样说:部编教材为凸显语文素养,明晰教学目标,采用“双线组织单元内容”,即以宽泛的人文主题将单元课文组织在一起,同时将语文训练的基本要素,包括必需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线索。以语文训练要素作为主线、明线,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直接体现在单元导语中,课后思考练习题围绕着单元的训练要素出题,教学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增强了。”
“语文要素”这个新鲜词伴着部编教材扑面而来。很多老师对“语文要素”把握不准,不知道如何把它融进课堂、落实到位。 十四节课都抓住了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依托课后习题进行教学。特别明显的有《小毛虫》1、《荷叶圆圆》、《棉花姑娘》、《军神》等。虽然没有“上出花儿来”,却让孩子们学有所得、学有所悟。给了我很好的示范,让我获益良多。
二、教学设计巧妙
一个教师,没有好的课堂设计就无法上出一节精彩的课。相同的目标、相同的教学内容,怎样能上出不同的效果呢?下面几节课的设计给了我很多启发。
《小毛虫》2中有这样一句话:只有它,这个可怜的小毛虫,既不会唱,也不会跑,更不会飞。老师并没有把“既……又……也……”关联词提炼出来引导说话,而是在引领孩子们反复读句的基础上,体会小毛虫的可怜。却在体会小毛虫意志坚定、不悲观失望的时候,设计了“它既不羡慕……,也不羡慕……,更不羡慕……”的说话训练,不慌不忙、步步为营,学生既用关联词练习了说话,又体会了小毛虫的精神品质,真是一举多得的好设计。
《荷叶圆圆》一课,老师先用猜字谜的方式记忆“朵”字,然后用说歌谣做动作区分“亮”、“机”、“朵”这三个字,并指导书写。在书写的过程中老师念出口诀:“几在下,写舒展;几在上,不带勾;几在一边长又瘦。”使孩子们在对比观察识字的活动中,不仅巩固了识字方法,提高了写字能力。
一节优质课,能够花大量时间在识字写字的指导上,是值得肯定的。我们平时上优质课指导写字时,总是怕耽误时间,能够指导两个就已经很不错了。即使是一年级的生字也是有“写字指导”这个环节也就罢了。这节课,让我学到了归类识写生字的另一个角度,对比相同部件的位置识写生字,指导书写生字部件,从而达到指导书写同一类字的目的。
《巨人的花园》一课,在设计上由冬天和春天的对比学习,到自学巨人前后态度的对比,角色带入体会情感,由扶到放,由景入情,环环相扣,学生的学习在老师的引导下进入佳境。
好的设计来自于明确的教学目标、恰当的教材处理、准确的学情把握以及团队的集体智慧。打造一节出彩而又实在的课堂,只靠单兵作战是很难做到的。
这次的比赛,值得思考的地方也有一些,只是自己的一点看法,罗列如下,有待商榷。
教材挖掘要恰当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解读教材又何尝不是呢?教师对教材的解读与对环节的取舍都是至关重要的。不可深挖不辍,也不可浅尝辄止。一味深挖,不懂取舍就会导致容量过大、课讲不完;理解太浅,没有深度就会导致课堂过于松弛、厚度不够。
生成处理要智慧
很多老师微型课讲得绘声绘色却上不好有学生的家常课,主要就是缺乏生成处理的经验。如《小毛虫》这一课,老师引导学生自由读第七自然段,找出最能体现蝴蝶美的地方。同学们相继找到了“轻盈的翅膀”、“色彩斑斓的花纹”等短语,这时有一个孩子说“蓝色的雾霭”,当然这个答案是不对的。老师一愣,说:“这是衬托蝴蝶美的,老师让找的是直接描写蝴蝶的美的词语。”老师的处理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能抓住这个点,问孩子找体现蝴蝶美的词语为什么会找到“蓝色的雾霭”呢?我想这个生成能成为一个提高孩子们审美情趣、帮助孩子们埋下一个理解直接描写与衬托等描写方法的种子。
还有一位老师问同学们“第一段你喜欢哪个词,为什么?”一个学生说喜欢“吹起”这个词,因为这句话太过直白了。老师给他补充,“你是说你能从这个词直接感受到牵牛花的漂亮,你真会理解……”
读书进步要明显
很多老师为了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在课前见学生的时候,不惜花大力气去教孩子们读书。他们带着孩子一句一句地读,领着孩子一遍一遍地读,更有甚者教着孩子一个词一个词有感情地读。一上课,孩子们读书声情并茂、发自肺腑,甚至语气语调都一样。那我想问,这节课还能看到学生的明显进步吗?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还有没有必要再做呢?
试想:一节课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由不会读到读通顺、由不理解到悟明白不好吗?这不是更能显示出老师的作用,更能体现教学效果吗?
以上浅见,是学中所得、做中之悟,不知对错,不敢确定,拿出来讨论只是想得到斧正。以人为鉴,正己之行。
感谢赵老师给我这样宝贵的学习机会,给我努力的方向,人生有良师至此,夫复何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