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厉公:春秋时期郑国国君,先在位四年,后逃亡十七年,最后又在位七年而死。
祭仲:郑国大夫,先后侍奉五代郑国国君。
原:郑厉公的叔叔,不支持郑厉公继承国君。
雍纠:郑厉公女婿。
甫假:郑国大夫,受郑厉公要挟,在郑厉公再次当上国君的过程中,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三个男人一台戏①——郑厉公、雍纠、祭仲
郑厉公这个人啊,是有点薄情寡义的。他是郑国的公子,先是凭借着母亲的娘家——宋——阴谋取得王位。
宋国,当时把郑国的一把手祭仲骗到了宋国,然后,要挟他拥护郑厉公当国君。
对于祭仲来讲,谁当国君没太大区别,只要自己的权力能够继续存在就行。于是,郑厉公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当上了郑国国君。
然而,才过了四年,郑厉公就觉得祭仲碍手碍脚,太专权了。于是,和自己女婿商量着给祭仲弄死,然后就舒服了。可是,他这个女婿不太靠谱,密谋的时候,被他夫人听到了。更加巧合的是:郑厉公的女婿的夫人,是祭仲的女儿。于是,阴谋就这样败露了。当然,郑厉公的女婿也成了这场阴谋的牺牲品被祭仲杀了。
可是,郑厉公是这样评价他的女婿的:谋及夫人,死固宜哉!意思是,谋事还被女人听见,死了也不亏你,是你自找的。
看看,费心费力,去帮自己的老丈人郑厉公,结果赔了夫人又折兵,还不落一点好处,最终身死。固然这个女婿不太靠谱,然而也可见,郑厉公这人,是有点薄情的。
三个男人一台戏②——郑厉公、原、甫假
郑厉公第一次的国君在阴谋败露之后,知道祭仲还会杀他,就待不下去了,于是逃跑了。
这中间,郑国过了乱糟糟的十七年。
郑厉公逃亡的第十四个年头的时候,终于被郑厉公逮到了机会,逮到了一条大鱼:郑大夫甫假。
于是,郑厉公故计重施,要求郑甫假帮助他登上王位。
这个甫假也是个狠人,一看自己也没机会逃。于是就准备尽心尽力的帮助郑厉公。
怎么个帮法?甫假杀了当时的郑国国君,并且斩草除根,连带着郑国国君的儿子一起杀害了,然后,顺理成章的,郑厉公又一次当上了国君。
郑厉公的薄情寡义,前边已经讲过,然而,他不仅仅薄情,还有点记仇。
当上国君的第一件事,就是找自己的伯父原的麻烦。郑厉公说:我亡国外居,伯父无意入我,亦甚矣。意思是我在外边流亡,伯父都不帮我,做的真过分。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郑厉公的伯父原则知道什么意思了,再多解释也无益处,于是留下了“事君无二心,人臣之职也。原知罪矣”这样一句话就自杀了。
既然是三个男人一台戏,那精彩的部分往往在后边。郑厉公的伯父说了这句话不打紧,可是,却给了郑厉公杀害另外一个人的理由:既然他的伯父是因为没有二心,才不去迎接自己,那么去帮助并迎接自己的郑大夫甫假岂不是有二心?
于是,就用这个理由,郑厉公又杀了甫假。甫假临死之前也说了一句话:重德不报,诚然哉!
这句话的意思是:受了重大的恩惠却不去报答,你果然是这样的一个人啊!
故事结束了,问题却值得深思
甫假这句话,很耐人寻味。为什么说果然是这样一个人?那岂不是说,在他之前,就有人告诉甫假,郑厉公是这样的一个人?或者说,一直以来,外界对郑厉公的评价都是如此?人的名树的影,一个人的德行怎么样,你是隐藏不住的。
正是因为郑厉公是这样一个人,才有了三人同台的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历史大戏。
虽然,郑国在当时是个小国。郑国在发生这些戏剧性的事情的时候,别的诸侯正在问鼎中原。然而,郑厉公留给我们的问题却值得深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无论是第一次当上国君,还是第二次当上国君,对于郑厉公来说,只要他的目的达到了,他并不在乎这中间有多少恨垫背,有多少人会为此付出代价。他只在乎的是自己得到了什么。
然而回头再来细细的品味,为何在外一十九年,都没有哪怕一个大臣来帮助他重新当上国君?是他整个郑国没有一个开明的大臣,还是他的德行不够,众位大臣们觉得还是不要他来当国君的好?我想多半是后者的原因多一点。
再想到同样流亡十几年的重耳,却让晋国称霸四方。不禁感慨:做事,或者工作失败了,还可以东山再起,然而德行不好,人品不行,却注定会吞下自己酿成的苦果。即使侥幸成功了,却最终留下恶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