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应不应该过多的干涉孩子的校园生活?
近日,一位幼儿园老师透露说,上了小学,让小学老师多“关照”一下孩子,幼儿园孩子太多,一旦关照不到班里那几位“特殊”的孩子,家长就会“状告”到校领导那里,他们也很无奈。听后,颇为震惊,原来幼儿园也涉入了“江湖”,我这才想起孩子班上这一年来的种种“迹象”。
这学期,孩子们的活动比较多,但是参加活动的往往是班里的那几位有着“特殊身份”的孩子,所谓“特殊”就是孩子的家长一部分是学校教师的孩子,一部分是与校领导打过招呼的。据说,这几位孩子每次活动都必须参加,一次没有参加,幼儿园的代课老师就会受到批评。
初听,的确有些骇人听闻,甚至觉得有些夸张,可是回过头来,想想,这学期以来,无论是幼儿园组织的讲故事、诗歌朗诵以及其他主题活动,还是学校开设的兴趣班——篮球班、足球班、轮滑班等,除这几位孩子以外,其他孩子几乎没有参加的可能。也许有人要问了,兴趣班不就是按照孩子们的兴趣所设置的吗?是的,但是真正对于这些感兴趣的孩子是无缘参加的,这些孩子当中,家庭条件好一些的只好选择在校外的兴趣培训班上课,而经济条件差一些的孩子,则只能将兴趣藏匿在内心。
在幼儿园组织的庆祝六一儿童节的活动中,我的确看到了这几位孩子至少参加2—3个节目,甚至个别孩子包揽学校所有的集体项目,他们辗转于抢时间换服装中,而其他的孩子则只能百无聊赖地坐在台下,当一名忠实的观众。在人群中,也有家长在窃窃私语,“某某孩子有什么后台,自家的孩子只能当观众,想跟老师反映情况,又害怕老师故意针对孩子,想想孩子快毕业了,忍忍就过去了。”家长的无奈,出发于对孩子的爱,也泯灭于对孩子的爱。更为可怕的是,在班里,孩子们也都知道每次活动,老师必点这几个孩子的名字,所以当老师让孩子们参加活动的时候,孩子们仿佛自动就把自己过滤出来了。在班里,的确也有没有背景的孩子讲故事也不错,舞蹈跳得也很有节奏感,但这写孩子几乎无缘参加幼儿园组织的活动。
我是一名老师,在孩子的幼儿园也有一些认识的校领导,但是觉得孩子的发展得按照孩子的性格爱好来,家长过多的干涉孩子的校园生活,会让孩子从小有种优越感,而这种优越感就是孩子根本不用努力,就能获得一系列的机会以及荣誉。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
曾经有位朋友,她的母亲是一位小学教师,父亲在当地也算有些权威。因此,从小学到大学,她几乎包揽了学校的各种奖项,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后来,因为在外地工作,人生地不熟,工作虽然也很卖力,但是在一个单位,优秀的人特别多,所以在半年工作中评选优秀的时候,她没有被提名,换来的结果是她对于获奖人员的质疑以及自己满心的委屈,无奈之下,只能为了一个平常的奖项而哭的死去活来。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我常常认为荣誉之类的是“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再者,就应该反思自己还不够努力,因为不够够优秀,所以更需努力。对于此类的事情倒也不是很费神,而同事则常常纠结于自己没能参加这项活动或者那个奖项,她几乎从来不反思自己的工作方法以及工作能力。数年后,当我已经突破了初参加工作的小白阶段,而她还是停留在原来的阶段,依然在抱怨一切对她的不公,甚至将抱怨延续到了家庭生活中。其实,本质原因在于她已经习惯了被众人“关照”的模式,他几乎不用努力,就能获得比别人更多的发展机会,而一旦失去了关注之后,内心就会显出极度的失落,长此以往,会导致心理向着扭曲变态发展。
教育的本质一方面是让孩子学习科学知识,另一方面还承担着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眼下教育的目标大多以“培优”为单一目标,所以多年前的药家鑫杀人案、复旦学生投毒、第二名杀掉第一名等事件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释。一切有迹可循,这些孩子的心理已经变态到无法容忍别人的优秀,从而动了杀心,可悲的是当他们犯案后,依然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
家长通过非正常手段来为孩子获得一些机会或者关照,自然是希望孩子向着更优秀的方向发展。孩子心理有种优越感,但是这种优越感一旦消失,孩子的心理就有可能变得扭曲,因为孩子们一旦在心理上失去这种优越感,几乎找不到任何幸福的理由。所以,从表面上,家长是为了孩子的发展“助力”,可是到了成年后,有时候却会成为一种阻力,因为孩子已经习惯陷入“家长铺路”的养尊处优中。天外有天,山外有山,一旦有人比他更优秀,他在内心生发出的是各种不舒服,而不是对优秀者的祝福或者以此为榜样而努力。这一点很可怕,因为要改变一个成年人的心理,成功率几乎为零。因此,家长过多地干涉孩子的校园生活,换种角度来说也是另外一种“揠苗助长”般的成长方式,不可取。
尊重幼儿性格特点,遵循幼儿发展规律,让孩子向着自己想要的方向来发展,家长为孩子选择的,未必就是孩子真正喜欢的。在电视剧《虎爸猫妈》中,女主人公毕胜男从小成绩就很好学,名牌大学毕业,毕业后又有不错的工作,她始终保持努力上进。这对父亲毕大千来说,是教育成功的典范。所以,在毕胜男准备要离婚的时候,毕大千依然拿出自己的“必胜决”,毕胜男最后终于说出自己虽然很优秀但是从来不幸福,从小处在竞争中,让自己的情绪极度焦虑和紧张,与家长和丈夫的关系也陷入了僵局。
现在,还有多少人痴迷于“成功学”的理念,错误地认为“快乐不重要,成为人上人才重要”。事实证明,成为人上人之后,也许也会失去幸福的能力,真正的教育是让孩子既要优秀,同时也要学会让自己幸福。
李镇西老师说:“幸福比优秀更重要。”的确,任何人不可能优秀一辈子,但是他却可以幸福一辈子,眼下好像全民都陷入了焦虑时代,几乎很少有人觉得自己很幸福。过于追逐优秀,已经让人们模糊了对于“幸福”的定义。昨天,我问儿子:“幸福是什么?”没想到儿子不假思索地说:“幸福就是一家人在一起。”瞧!一个幼儿园的孩子都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说出幸福是什么,而我们成人却迷失了幸福的方向。
因此,对于孩子的培养来说,家长们根本不必焦虑,也不必过多的干涉孩子的校园生活。校园生活本来纯洁无暇,不要让成人的思维扭曲了孩子们的童年世界,让孩子沿着一个“人”的方向发展,才是培养孩子的正道。
2021年6月30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