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的六堂自我精进课》最初选来读时,是被名字吸引。来自世界顶级学府——牛津,会教什么呢?自我精进,对于渴望自我成长的人来说总是有特别的吸引力。就这样这本书就到手边了。
这本书作者冈田昭人是日本首位毕业于牛津大学的教育学博士。难得可贵的是它的语言风格简洁平实,里面的方法从教育到读书、从写作到职场,甚至与人相处之道都有所涉及,不会因为是教授级别所写的牛津人宝典而故作深奥。最重要的是作者没有一般的泛泛而谈,有他自己的牛津经历和感受打底,就特别能感受到那份不说教的真诚。
作者认为牛津人普遍存在的六种能力有:能提升人际沟通能力的统率力、战斗力、表现力还有与我们个人工作能力息息相关的创造力、分解力、冒险力。并将这六种能力呈现为42种能力培养方法具体阐述。作者认为这六种能力是现代日本人欠缺的。在这六种能力之外,作者特别花篇幅为读者呈现了日本不存在的世界高等学府牛津的“教育方法”,这也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点。
一:牛津的小课堂
这一部分的关键词就是小课堂。以尊重彼此想法为原则,采取对话的形式。在小课堂之前,学生已经做了很多准备,比如阅读很多和主题有关的文献,写出论文。这个论文还不是简单的内容整理,要在分析课题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接下来的小课堂就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问答和讨论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分析整合能力、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得到锻炼。作者甚至推而广之到职场、家庭教育中。这一部分给我最大的触动是:原来光是听课,识记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哪怕这是来自于牛津大学的大课堂。它的精髓在于:首先有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比如创作出来的论文或者自己的想法,再有规律的和教授交流碰撞,然后在锻炼了各种能力的基础上往下推进。这个过程对学生的影响才是最大的。
有感于现在的知识付费时代,各种各样的课型琳琅满目,不过作为知识消费者,很容易陷入于“买过即听过”的尴尬,“听过即懂得”的囧境。《精进课》的小课堂理论中,传递出来的一个读书方法是主题式的阅读,这样纵深进去研究,形成脉络框架,才会建立起实实在在的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一个开放心态,有一个可以讨论学习的伙伴来担当“教授”的位置激活自己的思维,就更完美了。
二:打破常识的思考法
牛津大学“打破常识的思考法”也非常有借鉴意义。在牛津大学每天都在进行着这样的练习。作者还在《精进课》中呈现了锻炼批判性思维的四个步骤。比如首先可以思考一下“常识”的反面,接着批判由“常识”主导的行动,继而批判“常识”的时候思考应对对策,最后构建新的常识并尝试检验其效果。这还真让人想到一些事情:比如针对把困难的事情办成这种事,旁人也大多会归功于当事人“内在”的品质,不如高考状元,一定是努力奋斗拼搏才得来的。万维刚在《万万没想到》中就讲了一个例子,说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上的重大突破,媒体就喜欢把成功归结于他的拼搏精神。在这我们就可以用这条“打破常识的思考法”来一轮反问:难道成功的秘诀如此简单?要做的就是豁出命去拼?如果这是常识,很多民间科学家为什么流了足够多的汗水,花了大好的时光做项目还是没有什么成果呢?很明显他们做到是自己都不懂的项目,在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上的匮乏是最主要的原因啊!
三:创造力的产生有迹可循
在关于牛津的六堂精进课中,创造力如何培养和呈现呢?作者说学会基本的思考模式,发现新的事物并产生乐趣,渐渐就会产生创造力。这让人想到创造力的产生是有道路可以遵循的,这就像是想象力的培养一样。最高级别的想象力是越不自由的,需要构建一个逻辑可以自洽的想象世界。创造力的培养不止是来自于灵感和天赋的眷顾,也是需要基本的思考模式去打底。比如可以换一个视角,把许多人共有的“常识”打破,想出几乎没有人有同感的事情,将其转化成语言和行动,传递给他人。
其实这种思维出其不意的逆向创意思维方式在各个领域都很使用。在美国加州圣地亚哥,有一家老牌饭店——柯特大饭店。由于原先配套涉及的电梯过于狭小老旧,无法适应更多的客流,饭店老板重金召集来全国一流的建筑师和工程师,一起商讨如何改建。这些专家的经验都很丰富,最后他们讨论得出的结论是:饭店换一台大电梯,为了安装好,饭店需要停业半年。当老板问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时,建筑师和工程师都特别坚决的否定了。这时候,饭店的清洁工刚好在附近拖地,听到了他们的谈话。他望着忧心忡忡的老板和两位自信的专家突然开口说:“如果换做我,我会直接在屋子外面装上电梯。”清洁工的这个想法让两位专家目瞪口呆。而建筑史上第一部安装在屋外的电梯也因此诞生了。这时一个典型的打破“惯例和专业的玻璃罩子”的案例,当我们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或者在写的过程中整理清楚,就可以更好的完善这个想法,同时也可以传递给其他人了。
在读的过程中,还有一点印象深刻,那就是作者的务实和追求本质的精神。当作者在介绍“冒险力”的时候,从英语“travel”的词根谈起,继而发现,没有困难和辛苦的旅行或冒险是欠缺本质的。细想一下我们的人生轨迹和读过的上路型小说,真的是如此啊,那些不确定的冒险丰富了人物的个性,带来更多的可能。这种从一个词的根意出发去探讨生活智慧的方式在日本作家大岩俊之的《实用性阅读指南》中也有体现。比如他说到出现在16世纪的“教练”一词,说到这个词的词源,是将乘着“马车”的人送到目的地的人员。也就是说,教练是支持对方达到目标的人,归结出来说就是“引出对方的潜能,促使其自主行动的沟通技巧”。这样一解释,觉得老师和家长,包括配偶之间,甚至对待我们自己,都可以做这样一个“教练”啊。
总之,对于冈田昭人这本《牛津的6堂精进课》,我觉得是可以放在手边,随时翻阅得到灵感和行动指南的书,最重要的是按着里面的方法去做,去实践,有自己的体会,牛津精英的特质才会在自己身上发芽开花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