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简介
书名《架构漫谈》,作者:王楷凯。kindle 免费赠送,意外惊喜,预期期望是准备花钱购买的,虽然是免费,但是价值还可以,0到10打分,8分还是有的。比一些低价书籍要厚道。
架构是怎么定义的?
追溯事情本源,解析实物本质。技术的出现是用来解决现实问题,软件技术的出现是把现实中情景模拟,虚拟化在计算机中实现或者其他设备终端实现。原始简单的事情,一个可以完成,不需要多人协作。对处理事情要求不高的阶段。人工搞定,技术再NB都是浮云。当对事情处理期望增加时,就需要新的技术来解决。以服装厂老板为例,一天生产100件衣服,可以赚1000rmb,加人头就可以解决产量问题。随着整个社会生活水平提高,人力成本提高,物价上涨,那得一天生产100件才,只赚100rmb,加人头解决不了问题了,这时候就需要更新技术了,采用半自动化技术可以节约成本,可以100件赚回1000rmb。随着社会科学、文化、经济进步,企业要与之正匹配,对生产力要求越来越高,技术也要持续不断的更新,从人工,半机械,全机械化、人工智能,最后到未知技术。这里最关键、最核心的一个问题是业务问题还是问题吗?每天生产1万件,但是市场已不需要了,再牛逼的生产技术也无济于事。
还是没有回答什么是架构?架构就是能力拆解,包括个人和机器能力拆解。服装厂小的时候一个负责一件衣服所有工序,加了机器后采用流水线方式,就是不同人负责不同工序了。订单多了,再增加流水线。
回到软件行业,系统压力来源于用户流量的增长或是企业横向和纵向业务的拓展。规划为100个用户访问的系统和1000个用户访问系统,有着本质区别。100个用户系统一台单机服务器完美支撑,一般情况下10000用户流量来了服务器就撑暴。问题出现了,技术手段就应景而生了。由单机增加为多台机器,到按服务分层应用、数据库,问题搞定。流量再增多,再匹配相应的技术架构。对架构的理解,简单通俗点就像一颗种子的发育史,发芽,树苗、小树、大树、参天大树。每个阶段发育的高度大小不一样,同一高度的树枝理解为服务分层,树枝的分叉理解为功能分层,各层次之间通过一种沟通协调机制保持高效运转。躯干、树枝、树叉各自提供服务,行成一个有效运行的整体。一棵树我们可能看不到他小的样子,树立正眼前的参天大树一开始就是这么设计的,从别处迁移过来的。有些企业的架构也是一样,参考行业架构平地架起一个高大上的架构,这种需要时间的检验。就像移植的树成活率需要时间检验。
技术是为业务服务的,因此谈技术离不开实际的业务,业务是技术的基石,搞清楚业务问题是首要任务,可从这些方面入手思考,谁的问题、问题处理了最大利益方、受损方,现状时怎样,怎么处理的。弄清楚这些状况,业务问题基本浮出水面了,大体能区分是否伪需求。伪需求最大的来源就是错把手段当目的,锤子和核桃故事最经典。从手段和目的维度视角,技术是实现业务目的手段。如果本末倒置,就得不偿失了。业务问题没有get到,技术越好,麻烦越大。帮倒忙嘛,不但没有提升效率,减少成本。反而收拾烂摊子,比原始问题还严重。
关于问题发现
一个很好的概念,就是概念怎么来的,了解了概念就是了解问题的一把钥匙。行业术语知识要吃透,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好的架构师长什么样?
1.不是为了完成自己任务而工作,而是帮助别人解决问题。
2.发现问题能力,识别伪需求。善于鉴定技术和管理边界。
3.权利和责任对等,领导一只团队,即是领导者有事架构师,确保架构能落实到地。
4.强大的领导力,让团队主动跟随的个人魅力,不是靠制度和绩效压制完成。
5.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学习新技术,业务知识。
技术,业务,架构什么关系?
业务是基石,架构是手段,技术是连接架构的桥梁。
全是自己的理解,欢迎拍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