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嘲》诗认识鲁迅,他有着“横眉冷对千夫指”般宁死不屈的气概,也有着“俯首甘为孺子牛”般甘愿奉献的责任心。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周树人是南京求学时的学名。鲁迅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与文学家,中国现代思想与文学的开创者之一。
鲁迅是时代的英雄,是民族的榜样。他弃医从文,用充满激情和力量的笔杆唤醒蒙昧的人民;他孤独前行,但始终相信“绝望之为虚望,正与希望相同”;他思想先进,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位读者,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鲁迅作品中的人物是清醒的,大多为清醒的“走”在路上的形象。从“病态社会”里的人的精神“病苦”出发,以人物的“苦”反映社会的黑暗与愚昧,从而引发人们的深层思考。
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新青年》五卷四号,是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小说的主体部分是一个“迫害狂”病人的13册日记,以“病态式”的主人公叙述手法,剖析当时的时代背景——“吃人”。从现实意义来看,狂人是发疯的;但从精神意义来看,狂人又是觉醒的。“反封建,反礼教,呼唤人道主义”是作品的主旨,也是“狂人”对于时代的呼吁。此外,鲁迅还借阿Q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以阿Q作为反省国民性弱点的一面镜子,提出民族自我批判的时代课题。阿Q处于未庄社会的最底层,不管在赵太爷、王胡的面前,还是假洋鬼子、小D的面前,他永远是个失败者。不过令人惊奇的是:他没有采取妥协态度,也没有强硬的反抗,而是以一种自我欺骗式的精神试图麻痹自己。这就是“阿Q精神”的核心——精神胜利法。妄自尊大、自轻自贱、畏强凌弱、忌讳缺点以及健忘的阿Q是当时时代的缩影,是人民面对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窃取的茫然,更是妨碍中华民族人民觉醒的阻力之一。诚然,不论是狂人、阿Q,还是鲁迅本人,即使不被理解,被当做社会的另类,但永远“走”在希望的路上。
鲁迅作品的语言特色是独特的,给人一种沉实稳重又张弛有度之感,表述含蓄又不乏深思。第一,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白描”手法是我国小说常说的小说艺术表现方式。在《孔乙己》中孔乙己出场时的描写——“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它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是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寥寥几笔,人物便仿佛出现在我们的眼前。“站着喝酒”却又“穿着长衫而且“满口的之乎者也”,喝酒方式与衣着打扮,与“文化人”的身份不相符合。这是时代不幸的写照。
第二,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展示人物的性格。“我不同你讲这些道理;总之你不该说,说了就是你的错”、“我明白了,这是他们的娘老子教的”以及“我看出他话中全是毒,笑中全是刀,他们的牙齿,全是白厉厉的排着,这就是吃人的家伙”……这些个性化的语言将狂人的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反映出狂人的“被害妄想症”的病态性格,同时也体现了狂人反压迫反封建的觉醒意识。
第三,善用方言。如《阿Q正传》中的“老鹰不食窝下食”、“兜搭”、“肚里一轮”,“进去”。《狂人日记》中的“拿过嘴”、“白历历”、“老谱”。《祝福》里的“眼珠间或一轮”、“回头人”。白话文中夹杂着各地方言,极具文学性的同时,又不乏趣味性,而且文章中增添的地方特色更加体现了作品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
一直以来,鲁迅的作品都是值得研究的经典著作,不管从历史角度、政治角度,还是文学角度,都给后世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读鲁迅文章,开启生命的智慧,与经典文化的碰撞,寻找属于自己的共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