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979年第三届全国评酒会“密码品评”第一名
全国那么多酒厂,为什么人民大会堂只给洋河写感谢信?因为洋河的酒质好。1979年的第三届评酒会,第一次采用密码品评,与此前的两次公开评比不同。这次品评,所有酒样都经过三重加密,可以说是最严格、最公平,也是最难的一次。但就在这一次,洋河大曲以“甜、绵、软、净、香”的独特风格荣膺“中国名酒”的称号,成为“中国八大名酒”之一。1984年的第四届评酒会,当时全国有148种白酒参评,55度洋河大曲得分最高,95分,获得国家质量奖金牌,蝉联“中国名酒”称号。
同一年,38度低度洋河大曲还获得了国家质量奖银牌,这是全国第一块低度酒的奖牌。当时湖北省省委书记陈丕显想学习低度酒工艺来振兴湖北酒业,带领全省的白酒技术骨干来洋河酒厂学习。不过,湖北白酒专家陶家驰回忆说,洋河酒厂没教他们。
1989年,在全国第五届评酒会上,洋河大曲蝉联“中国名酒”三连冠称号,以崭新的时代风貌引起一番轰动。在八十年代获得这样的成就不简单,就好像考试连考三次状元,不容易,整个行业都想学洋河。洋河提出的“甜、绵、软、净、香”的五字风格,成为了浓香型白酒的先河,许多行业专家都来洋河学习、调研,最后把五字风格列为所有浓香型白酒风格的方向。
1990年国家轻工部组织全国浓香型白酒评比,共有135种浓香型白酒参赛,几十个白酒专家和国家白酒评委经过好几轮的激烈评选,最终打分选出“标杆”。当时洋河大曲得了93.5分的高分,成为所有白酒评比的“标杆”,洋河大曲质量成为浓香型白酒的样榜。当时新华报、光明报、人民日报等大媒体都进行了报道,说洋河是浓香型白酒正宗。
那个时候,洋河酒名气大,连外国人慕名品尝以后都赞不绝口。80年代,改革的东风吹遍全国大地。为促进港口发展以及稳固海外贸易,上级指示各个港口为海外人士提供当时中国最好的商品,许多港口用的酒就是蝉联“三连冠”的洋河。听说有一艘英国游轮,船长叫奥雷斯,品尝了洋河酒后说:“这酒清香扑鼻,其味令人陶醉,我若常喝,一定也会像对法国白兰地一样成瘾,形影不离”。
当时奥雷斯还专门给相关部门打电话,说要申购洋河酒,供船上六百多名来自几十个国家的游客饮用。还有一个日本的船长,他开的船叫富士丸,在买到一瓶瓷瓶洋河酒后,舍不得喝,这件事还上了报纸。现在这份报纸还能在连云港港口的相关档案馆找到。
(1)、八十年代,买到洋河酒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几年,每到年关岁末,就会有一张图在朋友圈“疯传”——《1982年春节定量商品供应目录》。这张图引发了网友的一波怀旧潮,而图中很多具有时代特色的设定,也让不少网友觉得难以理解,引发热议。
商品供应目录中显示,80年代洋河双沟供应量稀少,着实不好买!那个时候,郊区过年只有半斤酒的配额,即使条件较好的城区也才有一瓶的配额。为什么会这样呢?洋河酒这么缺?
事实上,是真的很缺!八十年代,买洋河酒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那时江浙沪过年首选用酒都是洋河大曲,即使家里有酒票,还要提前到供销社打招呼、走后门才可能买到。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因为洋河的产能不够,而是洋河供应的区域广,人口基数太大。
供应区域有多广呢?这还要继续从年货供应目录说起。这张目录引发怀旧潮的时候,就有苏锡常网友指出,这张供应表应该是他们那儿的,因为麻元、雪峰、洋河大曲等等,都是他们小时候过年大人到供销社办的年货;也有上海网友觉得是他们那边的,因为前门、沪产乙级香烟及洋河也是他们小时候常见的过年物件,当然浙江、安徽网友也有话说,寸金、前门、雪峰烟,还有洋河大曲小时候也有啊。
从各地网友留言不难发现,在八十年代,江浙沪还有部分安徽地区,过年都少不了洋河大曲。洋河大曲为什么能够供应如此多的区域呢?
很简单,酒好啊!八十年代洋河相继获得几次国家大奖,洋河大曲是硬通货。当时江苏会用洋河大曲和兄弟省市“交换”主副食品,省里明确要求洋河酒要注意产能,并且专门调拨粮食保障生产,确保江浙沪核心区域的供应。酒协的数据也显示,八十年代洋河的产能已经是行业第一,年产18000多吨,领先行业第二的酒企将近10000吨。不过即使这么多还是不够用啊!
江浙沪区域有配额保障还算好,很多东北、山东、北京的供销社派人来买洋河大曲,那就相当困难了,他们时常过年前一两个月就到洋河排队,镇上的宾馆都被供销员和卡车司机住满了,街道也都被进货卡车占了一半的路。排队还不一定买到酒,有人排队一个多月也只有几箱,用卡车拉回去也很开心。因为洋河大曲谁都认,拉回去特供给有关部门,来年采购时能拿到好东西。
如今过年,除了各种海鲜,更有澳洲牛排、日本生鱼片、加拿大龙虾上了中国人的餐桌,不仅“忙吃”,也在忙旅游、看电影……蓦然意识到,那些“寸金、白糖计划每家多放半斤量,洋河大曲列入新年正常供应计划”都能成头条新闻的日子,已经离我们如此遥远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