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觉悟

作者: 浪迹天涯vive | 来源:发表于2024-03-15 11:35 被阅读0次

        现在,科学的力量越来越强大,而寺院的香火也越来越旺,这是一个矛盾的奇观。把这两个问题放到一起,我们要怎么来理解呢?

        佛告诉人们,不要做欲望的奴隶。可是很多人却指望给寺院捐点钱物,就能得到佛的祝福,然后用这种祝福去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你们说这样的行为与佛法背道而驰吗?

        佛学并不是一种盲目的信仰,而是一门特别喜欢讲道理、讲逻辑,并且允许质疑、喜欢辩论的学问。所以说,学佛就是学智慧。我对此深以为然。

        某天读一读了这本书:《洞见:从科学到哲学,打开人类的认知真相》,我们可能会有更多的认知。

        我坚信,佛就是觉悟了的老师,而不是神祇,主宰不了什么,更无须顶礼膜拜。

        我倒是觉得,学佛嘛,任何人想学就可以学吧,既不需要哪个寺院认证,也不需要读碟受戒,更不需要正式拜谁为师。 

        我们看待这个世界,都受到了感觉的驱动,而打上了各种各样的标签。这些都是主观的看法,并非事物的本性或本质,在佛学上称之为“色即是空”。

        我们在主观判断上,总是希望把好的东西据为己有,在佛学上这就叫“贪”。

        我们希望远离那些不好的东西,这个在佛学上就叫“嗔”。

        由于贪与嗔的时常存在,我们就很难客观的认知这个世界及其万事万物,这就产生了佛学上的“痴”。

        我们的大脑是复杂的,有很多的情绪构成,没有一个单独的或者独立的“自我”。

        各种情绪互相影响,互相竞争,所谓的理性判断也是相互妥协的结果,本质上也是由感觉驱动的。

        我们做某事,是基于感觉做出的决定。这就是佛学上所谓的“无我”。

        我们作为人在不断的进化,人性在觉醒的同时,动物性必然在消退。

        人永远都不会满足,作为感觉的快乐或者烦恼,总是随时伴随着我们。

        一切都是短暂的,一切又都持续不断。

        我们对任何感知的反应,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个人经历的产物。

        虽然每个人天生可能有一些倾向,喜欢或者不喜欢某种声音、味道或景色等。而事实是,声音就是声音,味道就是味道,景色就是景色,都是被动的,并非主动的。

        将噪音变为音乐,既没有令人愉悦,也没有令人不悦,都是你自己的加工。

        虽然它们都是本来就存在的“相”,但在我们的内心里要做到“无相”,这才叫“空”。

        如果你不管那声音、味道或景色,它们都不会干扰到你,也不会独立于我们的感知而存在。

        佛说:并非万物缺席,而是本质缺席。从这个角度就能更好的理解“空”的含义。

        所以说,六根不净之徒,轻蔑他人之辈,都是自以为是之人。

        正常来讲,如果你做错了事,就应该责怪自己,否则你就会一直犯错。而很多人做了坏事错事,却没有任何自责的心思,这就是问题所在!

        你从痛苦中解放出来的事情做得越多,看事情就会越清明;你看事情越清明,就越容易从痛苦中解放出来,这样将使你获得更加清明的远见卓识。

        解放与开悟,互相作用。比如,摆脱压力,就是一种解放,也是一种开悟。一点点的解放,也有利于开悟。多次的解放积累,才有开悟的可能。

        “美即是真,真即是美。”当你更加真实明晰地看待这个世界时,不仅仅能够享受到一定的解放,还能感知到这个世界的美,直接的甚至连续的美。

        我们感知到这种真实的美,同时也会不由自主的给这个世界赋予各种意义与价值。这就具有了某种道德判断的成分,而“善”则是道德的本质。

        “真善美”是我们与自然连接、社会联系的基本准则与大众追求。

        万事万物都是紧密相连,任何事物都无法成为独立自主、自给自足的存在。从宇宙视角来看,任何个体的利益都不会比其他任何个体的利益更重要。

        以此类推,对众生福祉的关怀,任何人的福祉都不应该比另外一个人的更重要。这就是众生平等、人人平等的思想,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进化与选择。

        个人不断的自我修行,到在此基础上的所谓普度众生,就是佛学所谓“小乘”到“大乘”的升华或进化。

        简单化可能走向形而上,浅陋而粗鄙;复杂化又可能变得故弄玄虚,进入烦琐哲学的误区。

        佛法让我们从各种烦恼与苦难中解脱出来,是提供了一个叫冥想的方法。冥想的作用就是训练剥离各种感觉,自律的冥想才有作用。

        体育老师或者运动教练总会认为,自律就像肌肉。如果你用,它就变强;如果你不用,它就变弱。这个说法符合一般的规律。对冥想的坚持,才有希望的结果。

        欲望才是痛苦的源头。解放自我的束缚,需要控制欲望无边。

        我们经常无法看清人事物的真相,所以导致自己及身边人的痛苦。

        我们更愿意从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而不是着眼于事实的所谓结果。

        我们都难以做到知足常乐,因为内心里不知足、不满足,所以常带来不愉快、不舒服。

        在感觉的时候,不做感觉的奴隶,不被感觉所劫持。

        更好的超脱贪、嗔、痴的思想情绪桎梏,看到更加客观真实的世界,体会到世界的美好。

        “自我”本不存在。

        “无我”产生仁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洞见》觉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bdg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