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非暴力沟通-1 基础

非暴力沟通-1 基础

作者: Seymoure | 来源:发表于2018-02-13 19:58 被阅读27次

    1. 认识暴力

    我们常常认为只有打人,杀人或战争才算是暴力,而暴力与我们无关。甘地认为暴力可以分为两种:身体的暴力和隐蔽的暴力。他曾经让外孙每天晚上分析白天的经历,如果某个行为涉及到武力,就归类到身体的暴力,如果涉及到精神上的伤害,就归类到隐蔽的暴力,没过多久,隐蔽暴力就远远超过了身体暴力的数量。甘地认为隐蔽的暴力相比身体的暴力危害并不明显,却更有害,通常来说,是因为隐蔽的暴力激怒了受害者,使他做出了身体暴力上的反抗。如果看不到这一点,那么为和平作出的努力往往徒劳无功。

    2. 语言是窗,或者是墙

    听了 你的 话, 我 仿佛 受了 审判,无比 委屈, 又 无从 分辩,在 离开 前, 我 想问, 那 真的 是你 的 意思 吗? ---Ruth Bebermeyer

    3. 非暴力沟通的要素

    3.1 无意识的隐蔽暴力

    很多时候,我们无意伤害他人,也并不认为我们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同时我们的语言却常常引发自己和别人的痛苦。(反过来想,如果我们因为别人的言语而受到伤害,请先理解对方并不是有意要伤害你,他只是不理解隐蔽的暴力。当我意识到这一点,常常能将本来要激化的矛盾化解,可惜的是人非圣贤,并不是每一次遇到冲突或者伤害,都能提醒自己。不过经历过几次后,我相信这种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是可以训练的。

    3.2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分别是:观察,要清楚地描述你观察到的事情,而不是你的判断,猜想或评价;感受,通过词语表达自己的情绪,如愤怒,难受,害怕,开心等;需求,需求是感受的根源;请求,具体地告知他人,我们期待他采取何种行动,来满足我们的需求(要区分请求和命令的区别,命令是一种典型的暴力沟通方式)。

    3.3 非暴力沟通的过程

    3.3.1 我观察到什么

    3.3.2 我感受到什么

    3.3.3 我有什么样的需求

    3.3.4 我请求什么

    3.3.5 非暴力沟通的运用

    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在于对四个要素的察觉,而非固定的公式。

    这里有个案例,当母亲看到孩子乱扔衣服时,也许会直接命令孩子“把你的脏衣服收拾干净”,“你知道我做卫生用了多久吗?我才收拾好你就乱扔。”,当母亲心情糟糕时,也许还会加上“你真是太任性了,你为这个家做过什么?”,而不论孩子是否处于叛逆期,听到这样的话都不太好受,如果这位母亲能使用非暴力的沟通方式就不太一样了,“菲利,我看到桌子下有两只脏袜子,沙发上有几件脏衣服(观察),我不太高兴(感受),马上就要过年了而且我刚打扫完,我看重家里的整洁(需求),你愿意把袜子和衣服拿到你自己房间或者放进洗衣机吗?”。(诚然,家人间这样的谈话或许显得官方,但语言都是其次,核心在于四要素的表达,如果我们能避免跟原本关爱的人产生不必要的暴力和伤害,即使稍显麻烦又何乐不为呢?)

    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不止用于表达自己,也同样可以用于倾听他人。准确地倾听或引导对方说出四要素,你或许能理解对方的立场或避免自己受伤害,也有利于事情的解决。

    4. 是什么蒙蔽的爱

    亲人,朋友,夫妻,难道他们之间没有关爱吗?并非如此,我们发现某些表达方式给关系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以致彼此疏远和伤害。

    4.1 道德评判

    如果别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他就会被认为是不道德的或坏的。例如你太自私了,你做得不对。批评,指责,辱骂,归类,比较等,都属于道德评判。

    对他人的评判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不幸的是,以评判来表达需要,将直接招致敌意,因为面对评判,我们第一反应通常都是反驳,恐惧或内疚。

    评判的暴力根源,在于隐藏或忽视了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比如前面母亲对孩子乱扔衣服的例子,如果母亲说“你太懒了”,首先是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同时也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和需要,直接将现象归咎于对方。

    4.2 进行比较

    比较 也是 评判 的 一种 形式。 在《 让 自己 过 上 悲惨 生活》 一 书中, 作者 丹· 格林 伯格( Dan Greenberg) 诙谐 地 揭示 了 比较 对 我们 的 影响。 他 建议 读者, 如果 真的 想过 上 悲惨 生活, 就去 与他 人做 比较。 他 给 初学者 介绍 了 几个 练习。 第一个 练习 是, 根据 当代 媒体 的 标准, 展示 完美 男人 或 完美 女人 真人 尺寸 的 全身 照。 他 建议 读者 先 量好 自己的 身体 尺寸, 然后 与 照 片上 的 美女 或 帅哥 的 尺寸 做 比较, 并用 心 体会 差别。 这个 练习 实现 了 它的 承诺: 在 比较 时, 我们 开始 觉得 自己 活 得很 惨。 此时, 我们 的 心情 极为 低落。 可是, 翻到 下 一页, 我们 发现, 第一个 练习 仅是 热身 运动。 既然 形体 美 不是 特别 重要, 格林 伯格 现在 请 我们 比较 要紧 的 事情: 成就。 他从 电 话簿 中 随机 挑出 几 个人 让 读者 进行 比较。 他 声称 他 看到 的 第一个 名字 是 大 音乐家 莫扎特。 格林 伯格 列出 莫扎特 能说 的 语言 以及 他在 少年 时期 的 主要 作品。 他 接着 建议 读者 想想 他们 现在 的 成就, 然后 和 莫扎特 十二 岁时 的 成就 做 比较, 并用 心 体会 差别。 读者 即使 不做 上述 练习, 很可能 也会 认为 比较 蒙蔽 了 我们 对人 对 己 的 爱意。

    4.3 回避责任

    在清醒时,我们都知道对自己的感情,行为和思想负有责任。但我们通常都在无意识地回避自己的责任。

    4.3.1 回避责任的表现

    4.3.1.1 不得不

    这是人们广泛用来回避责任的短语。“不管你喜不喜欢,有些事你不得不做。”显然这种说法严重淡化了个人责任。

    有 一次, 在与 家长 和 老师 讨论 回避 责任 所带 来的 危险 时, 一位 女士 气愤 地说:“ 但 有些 事, 你 确实 不得 不做, 不管 你是 否 喜欢! 我 认为, 告诉 孩子 有些 事 他们 也不 得 不做, 并没有 什么 不对。” 于是, 我 请 她 举例说明 什么 事 她“ 不得不” 做, 她有 点 不屑 地 回答:“ 这太 容易 了! 今晚 离开 这里 后, 我不 得不 做饭。 我 讨厌 做饭! 我早 就 受够 了! 但 二十 年来, 每天 我都 不得不 做饭。 即使 有时 累得 像 一条 狗。 因为 这 是你 不得不 做 的 事情。” 我 告诉 她, 听到 她 长期 做 自己 讨厌 的 事情, 我很 难过。 我 希望 非暴力 沟通 能 帮 她 找到 解决 办法。

    很快, 她 从 学习 中 找到了 灵感。 研讨 班 一 结束, 她 就 告诉 家人, 她不 想 再 做饭。 三个 星期 后, 她的 两个 儿子 参加 了 一个 研讨 班, 这 让 我们有 机会 了解 他们 怎么 看 母亲 的 决定。 大 儿子 叹 道:“ 马 歇 尔, 我 刚 和 自己 说,‘ 感谢 上帝!’” 看到 我 困惑 的 表情, 他 解释 说:“ 也许 她 终于 可以 不在 吃饭 时 发牢骚 了!”

    4.3.1.2 个人情况,成长经历,自我形象等

    “你为什么总是酗酒?因为我就是个酒鬼。”

    4.3.1.3 将自己的行为,解释为由其他人的行为触发

    “你为什么要打孩子?因为他调皮,居然跑到大马路上了。”;“你为什么要抽烟?因为我的女朋友让感到我伤心。”

    4.3.1.4 别人的命令

    “为什么要欺骗顾客?因为上司要求这样做。”

    4.3.1.5 同伴的压力

    “你为什么抽烟?因为同事都抽烟。”

    4.3.1.6 性别角色,社会角色或年龄角色

    “为什么你不得不做你讨厌的工作?因为我不仅是一个丈夫,而且还是一个父亲。”

    4.3.1.7 无法控制的冲动

    “为什么要吃巧克力?因为巧克力太好吃了,我控制不住。”

    4.3.1.8 强人所难

    我们对别人的要求往往暗含着威胁,如果不配合,他们就会受到惩罚。但我们无法强迫他人按我们的期待生活。

    许多人 相信, 作为 父母、 师长 或 经理, 我们 的 职责 就是 改变 他人 并 让他 们 循规蹈矩。 我也 曾以 为, 作为 父亲, 我的 职责 就是 管教 孩子。 可是, 我 发现, 我可 以 提出 各种 要求, 但 无法 强迫 孩子们 按 我的 期待 生活。 盛气凌人 并 无济于事。 是的, 我可 以 通过 惩罚 来 教训 他们, 但如 果 我真 的 那样 做了, 他们 迟早 也会 想出 办法 来 对付 我。 在 第六 章, 我们将 探讨 请求 与 命令 的 区别—— 这是 非暴力 沟通 的 重要 内容。

    “有些 行为 值得 奖励, 而 另一 些 行为 必须 受罚。” , 例如“ 他 应当 为他 所做 的 事情 受到 惩罚”。 这种 想法 认为 有些 人 是“ 坏人”, 应该 通过 惩罚 让他 们 感到 后悔 并重 新 做人。 然而, 我 相信, 如果 一个人 选择 新的 生活, 是 为了 追求 幸福, 而非 为了 逃避 惩罚, 那 他的 行为 就 符合 所有 人的 利益。所以我认为,“一些行为值得奖励,另一些行为必须受罚”,是暗含暴力的思维,是性本恶的推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非暴力沟通-1 基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bdj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