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美感=距离+专注——读《文艺心理学》

美感=距离+专注——读《文艺心理学》

作者: 张永胜_永往直前 | 来源:发表于2018-12-01 17:42 被阅读26次

去年读了朱光潜先生的《谈美》,对美的概念有了一个初步理解:脱离现实用途才叫美。但如何能够去真切感受、欣赏美呢?朱光潜先生的另一本书《文艺心理学》给出了答案。

寒风起,最后的一树红叶,美不美?

什么是美?

首先,美是我们的一种心理体验,而且是以物为基础。物是材料,心是工具,只有通过心的加工,物才会让我们感受到美。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完美地诠释了这个观点。

其次,我们强调美需要我们主观作用的介入,所以自然不等于美,艺术也不是照搬自然,当我们的心灵作用产生了美,艺术也就应运而生。自然的美丑说的其实是正不正常,比如买菜的时候,我们都喜欢挑长得匀称、颜色饱满的,那些长得七扭八歪的蔬菜往往会被剩下。

最后,当艺术的形式与内容达到和谐统一时,就会产生艺术美。内容凭借形式得到了展现,形式也因内容而生动。再好的内容必须依赖形式的表达,再好的形式也要搭载内容才有意义,两者和谐共处才能创造艺术之美。

美之心理体验

美感经验其实是一种特殊的直觉。当你在欣赏一幅画,直觉会带着你不作任何思考地体验和感受,感受它的颜色、它的线条、它的布局,感受画家笔触之间的力道,感受创作者的用意和情感,感受画作背后创作者和欣赏者跨越时空的沟通。如果赏画变成了认东西,就感受不到美了,原因之一就是思维散乱,所以美感经验的状态一定是专注,而且不掺杂现实用途的思考。

如何多感受美?

美感经验短暂又美妙,如何多感受一些呢?学会控制距离,也许可以。

距离产生美,这里的距离不完全是指物理距离上的远近,而更多与心理距离上的远近有关,是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是我们在熟悉与陌生事物之间建构起来的心理距离。这个距离必须适中,太远了看不清,太近了无法保持专注。以下方法有助于距离控制:

  1. 对客观背景的适度了解:拉近与陌生物的距离,比如参观博物馆前做一点功课,否则一点都不懂就别提美感了;

  2. 对实用价值的适度放弃:刻意拉远与熟悉物的距离,比如装帧精致、内容丰富的电影日历,实际上很少拿它翻看日期,放弃对有用的追求,也就给了自己更多机会发现美;

  3. 对情感介入的适度控制:如果我们总想着从文艺里找点情感上的安慰,很容易陷入自己情绪的泥沼里出不来,也就难以发现美。我们还得学会克制一下自己的情感,无论是音乐、电影,还是文学、绘画,尝试让情绪后退一步,保持一点客观的清醒,你一定会体验到不一样的美。

读这本书我就感觉很美,看到了人与美的互动。美其实没有那么遥不可及,捉摸不定。美感=距离+专注,控制距离,提升专注,让我们去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美吧。

相关文章

  • 美感=距离+专注——读《文艺心理学》

    去年读了朱光潜先生的《谈美》,对美的概念有了一个初步理解:脱离现实用途才叫美。但如何能够去真切感受、欣赏美呢?朱光...

  • 美生于美感经验

    美生于美感经验 --读美笔记之九 美感起于形相的直觉,这种形相是孤立自足的,和实际人生有一种距离;我们已经见出美感...

  • 距离与美感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她渴望回到2007年那个夏天,那是个美丽的季节。 在那个美丽的季节里,她的生命中增加了他这样一...

  • ●距离的美感

    文/西秦木子 一眼望出去,只能看到有限的正面 那些反光在眼里晃动,将其余的隐藏 勾动人的欲望,逐渐强烈,因而 想象...

  • 距离就是美感

    人与人最好的交往不是时时刻刻在一起的那种过度亲近,也不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那种寂寥,而是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个...

  • 距离产生美感

    小丽前段时间在朋友圈里看到有人发的景点图片很美,重要的是离家并不太远,只有几十里地的距离,她就怀着好奇心来到那个景...

  • 距离的美感

    自由如风一般,正如心灵深处的渴望。于是,向往一个独立的空间,让情绪可以释放,无拘无束,自在随意。包括心里的环境,包...

  • 《谈美》读书笔记1

    序 从凌乱的知识里得不到清楚的美感观念 《文艺心理学》与此书相辅相成 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在人生 生活上...

  • 可能,也就是一次旅行,物是就可人非

    距离,是敌人,还是美感

  • 读画失语

    失去读画能力是怎么样的心情?! 内心翻江倒海,为自己感到可悲。 我和世界的距离,大概就差美感。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美感=距离+专注——读《文艺心理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ber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