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题名《补天之手》的小文章,摘自2018年3月20日的《扬子晚报》。讲述的是修补古籍的老匠人老范,带着对工作几乎苛责的态度,一丝不苟地完成貌似简单,实则几十道工序的修补工作。文中借用了明代周嘉冑的名句,他不仅有一双“补天之手”,还带着“贯虱之睛”,以此来表达他的技艺和水准。不禁让人好奇,到底为何呢?看似他就一条“我和我的徒弟,都不用隔夜浆糊”的原则,透露出的却是对工作的态度。
另一则题为《刷子李》,摘自冯骥才著的《俗世奇人》一书。讲述的是民国时期有个老手艺人,人送外号“刷子李”。他专干粉刷一行,干活时不仅主家屋里不要垫任何东西来防止粉灰溅落,弄脏地板或者家具,更让人称绝的是,他必穿一身黑衣裳,立下规矩,只要身上沾了一个白点,白刷不要钱。
这两则小故事,都是讲诉的也许就在我们生活周边息息相关的一些行业的事,放在一起来读,很是有趣!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发展史,我们可能只是记住了那些史书里的大人物、大英雄,但推动历史滚滚向前的磅礴力量中,更多的应当是那些不起眼的小人物、小成就,正是因为他们对于本职的精益求精、开拓进取,最后历史把这些汇聚到了一起,才能一次次促进了技术的革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其实,说到底,这些人、这些事,历史有之,就是今天在我们身边不乏其人。有人说现在社会出问题了,特别“浮躁”。我不完全同意这样的观点,太片面了。
人总是趋利避害的,关键看如何来理解认识这个“利”字。有的人觉得钱就是利,有的人觉得权就是利,还有人觉得名节就是利,等等等等!这其中,折射出的是一个人的利益观,或者说是价值观。
最近有报道评论了“贫家出纨绔”的现象,有一定的代表作,更有人对比了全民福利的西方社会,看似课业轻松,大多数孩子学业压力不大,真正得到减负,而少数家庭富裕的家庭,放学后也是如我们一般,各种补习、培训,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说明什么呢?暂不讨论政治制度优劣,每个人的成功,或许些许成就,大多不是“妙手偶得之”,而是与勤奋、刻苦息息相关,世上哪有那么多的捷径可走啊?
联系我们当前,国家提倡的“工匠精神”,我理解,最基本的,不是要求每个人都出名成家,而是提倡人人在岗爱岗,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