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部几乎全部在是深海场景的电影。
姐姐丽莎刚失恋,男友给出的分手理由是她生活无趣。妹妹凯特邀约姐姐丽莎一起下海探险,以此可以向男友证明自己有过多么惊险刺激的经历,并非是无趣的人。
下海探险是近距离与海中的鱼类,尤其是鲨鱼接触。
为了安全起见,人是被放置于一个特制的铁笼子里,放置于海平面以下5米左右的位置。体验几分钟,然后再由船上的人将笼子吊出海面。
这是高风险的行为。胆小的丽莎想临阵退出,凯特却以前男友的话语来“刺激”她。最终,两个人结伴下海。意料之中,危险发生了。连接吊车与笼子的绳索突然断裂,姐妹俩从5米深跌至47米的海底。
接下来电影的场景全部发生在水下。
经过一些列的惊恐、挣扎、呼救、自救等过程,关于两个人的生死,电影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因为从海底短时间浮出海平面的人,会因为压力变化的问题,产生减压病。幻觉是病症之一。
所以,其中的情节,像救生员救助、莉莎遇到鲨鱼袭击、凯特游回到船边,真实性无法判断。
电影终归只是故事。
只不过这片深邃黑暗的海,危险重重又光怪陆离,像极了外部的世界。
这世界是别人营造的幻觉,却深深地影响着自己的心情、判断和体验,甚至不惜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
丽莎想要再次向男友证明自己,希望自己潜水的状态以及能与鲨鱼“共舞”的照片能给挽回他的心。殊不知,纵然是变成海里的美人鱼,那已经变了心的男人也是不会回头的。深陷一段失衡恋情的女人,盲目而不自知。不愿意面对“不爱”的事实,却总纠结于“假象”。将原因归咎于自己的“不完美”。
有时候,对于自己同样的表现,我在想,这些完美或者不完美的标准究竟是何时植于自己的心中和脑中的。唯一可以明确的是来自于他人。是的,统统来自于他人。
我知道,每个人都有对于自己价值观,有着对于事物和世界的判断。可是这些评判形成的根源来自于他人。是他人的灌输、影响、行为在潜移默化间形成自我认知的方式方法。包括对于自己“不完美”的评定。
我试着回过头去想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每一件事情,每一段对话,从幼年到成年,无不夹杂充斥着判断。加上传统上,人是吝啬赞美,却不遗余力地给予建议、意见和指正,更不用提那些令人丧气的“泼冷水”,或者错误的“批评”。
统统以别人的角度为出发点,而我们自己在其所带来的一系列“指摘”中逐渐由反抗、不服气到被驯服,继而麻木,最后接受并认同,甚至再去影响别人。
恶性循环。
我想自己不愿意和旁人打交道的原因也在于此。有无数的标准来随时对你做判断,下结论。很少有人做到“充耳不闻”,毕竟这是由人性所决定的。影响总归是有。
这个世界给人设定的条条框框本来就已经很多了。从生到死,都在五花八门的框架里生存。能少一些就少一些,能避免的就避免一些。虽然,有人总是打着“指一条明路”的旗号,担心着你会误入歧途。
大是大非面前,每一个成年人都有着基本的、正确的判断。其他涉及生活方式、自我评判的事,不存在“误入歧途”。
自我的舒适度最重要,听多了外部的声音,纯粹只能徒增烦恼,甚至走路都拿不定先出哪只脚。无论是正途还是歧途,都走不了。
我想,人在耄耋之年回顾过往的时候,能够留有印象的大概只有真实生活的经历。顺从自己的意愿,体验到活着的真实性。
而不是一生的眼光都放出去,在他人身上寻求认同所带来的惶恐、怀疑和不安的那些日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