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起了从小就相当怕黑、怕鬼的自己…
小时候家里住在乡下的透天厝,屋子后方是一大片空旷的农地,漆黑的夜晚靠近屋后阳台总可以听到猖狂的风恣意呼啸着。
好死不死,那是个「玫瑰之夜-鬼话连篇」相当流行的年代,爱看又没胆的我,总是在看完后,好几天不敢独自一人摸黑去二楼洗澡,每天最痛苦挣扎的就是洗澡时间…
某天,照惯例,我又为了洗澡一事跟妈妈讨价还价,希望能拗个人陪我一起上二楼,在门外等我洗完。
于是,心不甘情不愿的姊姊,就成了被指派保护妹妹的「牺牲者」。
澡洗到一半,突然,我发现门外姐姐的声音没了,无论再怎么呼喊,回应我的只剩下令人恐惧的飒飒风声。
「姐姐没义气的落跑了!只剩下我一个人…」
这时分不清是愤怒、委屈还是恐惧,我一股脑儿的将所有认识的脏话全部吼出来,一方面是宣泄被抛弃的不满、另一方面也替自己的恐惧壮胆。
几分钟后,浴室门突然被猛地一开,只见老妈满腔怒火手里拿着衣架,二话不说直接往我赤裸的身体猛抽。
原来,她见到姊姊中途落跑回到客厅,便上楼陪我,还没到浴室门口已经听到各种不堪入耳的脏话,她气得直接去浴室后方阳台拿「工具」好好修理我…
这段现在可以轻松谈笑的回忆,对当时的我来说却是相当创伤的,不论身体与心理…
有时想想自己何其有幸,成为临床心理师的历程,能重新与自己的「内在小孩」相遇、对话,让此刻的自己试着去温柔地理解过往的恐惧、羞愧与挫败。
面对怕黑恐惧的孩子,把爸爸妈妈们可以试试这么做:
1. 【正视孩子害怕的感觉】:
面对孩子的恐惧,别这么对孩子说:「怕什么怕,有什么好怕的?!」、「男孩子怎么可以怕黑呢?要勇敢!」
请认真对待孩子真实的恐惧,恐惧无分性别,许多孩子就算年纪稍长,也会怕黑怕鬼,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
不忽视、不评价孩子的害怕反应,只需要认真聆听,接纳孩子的感受。可以试着提问,更具体了解孩子恐惧的内容与过往经验,如:「你担心黑暗里面看到什么吗?」、「以前在黑暗中有过让你不舒服的经验吗?」。
2. 【检视孩子接受讯息的管道并适当调整】:
回想自己好长一段怕黑的童年岁月,除了饱受当时电视节目的影响外,也深受儿歌「虎姑婆」的荼毒:「在好深好深的夜里会有虎姑婆,爱哭的孩子不要哭他会咬你的小耳朵;不睡的孩子赶快睡他会咬你的小指头…」(这首歌绝对是全世界最恐怖的儿歌!)
此外,父母语带威胁的管教方式,都可能加重孩子对黑夜的莫名恐惧,如:「不乖我把你关厕所喔!」、「不听话虎姑婆来抓你啰!」、「不睡觉我把你丢到外面去喔!」 。
过多的鬼怪情节、父母的不当管教,只会让孩子不断将黑暗与鬼怪、危险连结而放大恐惧。除了试着改变教养的语言外,应该为孩子过滤适合的媒体资讯,落实媒体分级制。
3. 【试着让黑夜变有趣】:
除了陪伴孩子、提供足够的安全感外,试试与孩子在黑暗中进行游戏,如:室内可以玩手影或触觉游戏,黑暗中说真心话(亲密的亲子沟通)、室外可以带着孩子观星、露营…等,让孩子体验原来黑暗中也可以这么有趣好玩,自然就会减少过多的恐惧。
童年的恐惧仿佛是一道难以摆脱的影子,跟着我好长、好长一段时间,我一直是父母口中「最没胆」的孩子。
直到某一天,发现自己已无所畏惧时,竟因感到童年的离去而怅然若失…
父母的理解、接纳以及耐心等候,是孩子成长的必要养分,更是孩子锻炼勇敢的利基。
网友评论